2016年10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4期(总第298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邛海边的教育新貌
——西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观察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6年第84期(总第2981期) 导报一版

月华中学学生在阅览室阅读

9月9日,下午快放学的时候,西昌市安宁镇中心小学内传来悠扬的琴声。记者好奇地探过头去,原来是一群小学生在琴房里练习。

标准化音乐室内崭新的电子琴一溜排开,美术室内的画架错落有致,诗歌文化木牌栏围绕着校园……这样的农村学校不是个别,在西昌市的城乡遍地开花。

位于市区的邛海,一直是西昌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日前,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西昌市的教育进行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举通过对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评估。本报记者走进西昌市的城区和乡村学校,真切地感受到西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蓬勃态势。

补齐短板

办学条件大反转

“这里以前是破烂的瓦房,2012年,政府投入300万元盖了新的教学大楼;脚下的悬浮拼装塑胶扣板运动场,以前是破败的水泥地,坑坑洼洼的,时常有学生摔倒受伤。”安宁镇中心小学校长赵正雄谈起学校的今昔对比,不甚感慨。

安宁镇小学是毗邻西昌市区的一所村镇学校,利用政府“十二五”期间在义务教育均衡上的财政投入,该校不但建起了结实而漂亮的大楼,还申请农村学校发展专项资金,建了标准化的科学实验室,每个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明亮而宽敞的舞蹈室内,挂着学生参加央视演出的照片。“没有硬件上的改变,简直不敢想象。”赵正雄说。

同样位于城郊的马平坝村小学,以前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音乐课只闻琴声,而不知琴为何物。“摸都没摸过,咋有感觉?”校长陈沁说。如今,学校添置了数台电子琴,网络教室内有几十台电脑供学生使用。娃娃们上课更积极了。

城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如此大的转变,更偏远的乡村学校是否也补齐了硬件上的短板?

西昌市西南端螺髻山脚下的螺髻学校,是全市民族地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班班通互联网,乡村少年宫内摆满了学生的画作,有一间装有45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内的藏书多达2万多册。

图书管理员李翠介绍,孩子们借阅率很高,平均下来,一学期每生要借出30本。“农村学校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读书,西昌市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9月7日,实地察看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后,国家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组成员王纬虹作出这样的评价。

近5年来,西昌市实施“五十百千”“122”等工程,先后投入29亿元,新建和改建大批学校,建好配齐教学用房和设施装备,音体美器材配备达标率100%。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堆书’的教学模式,一个皮球、几根皮筋‘拴’住一群孩子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过去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弥补着城乡教育的短板。”西昌市教科知局局长罗荣说。

扩大范围

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铺开

游乐设施齐备,木质地板,卡通装饰墙,要不是室外磨盘山下的稻田提醒参观者,这完全就是一所大城市幼儿园的景象。而这只是西昌市已建的89所村级幼教点之一的中坝幼儿园。

“孩子吃饭和上学全免费,父母不用花一分钱。”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57个幼儿和2名老师所需费用,全由财政拨款支付。

近年来,西昌市新建邛海幼儿园等8所公办幼儿园,建成89个村幼教点,扩大了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范围。这得益于西昌市15年免费教育的全面启动和资助范围的扩大。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