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4期校园周刊(总第329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船长”陈刚:转好人生的每一个弯
《教育导报》2019年第34期校园周刊(总第3291期) 导报四版

■本报记者 殷樱

 

“学生都认为,学校是一艘大船,校长是掌舵的船长。但是我跟学生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在陈刚眼里,每个人有自己航行的轨迹、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彼岸。“学校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个船队,我们可能在行进的时候相互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是别人的附庸。”

在教育这条航海上行驶了30余年,陈刚自己这艘船,经历了起起伏伏,看尽了大浪淘沙。从地理学科转岗语文学科,从乡镇教师到县教育局副局长,从副局长辞职到名校的普通教师,汶川地震后又临危受命领办灾区学校……陈刚的职业生涯,没有一条路走到底。在漫漫航行中,有冒险、有挑战,他都努力去把握好人生的每一处弯道,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

从小镇教师到教育局副局长

“在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我从一个称职的老师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老师,从单纯对教学的认识,开始有了对教育的思考。在教育局的3年,我看到了丰富的教育样本。”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正在就读高中的陈刚偶然读到一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退休教师如何帮助一群顽童走上教育正规。读完后,陈刚很是感动,于是动笔写下一篇周记——《我以后也要当老师》,没想到就这样埋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1982年从宜宾师范学院毕业后,陈刚被分配到宜宾县高场镇中学担任地理老师。尽管专业是地理,但陈刚也十分热爱文学。每天早晨的教师宿舍,都会传来陈刚朗读《离骚》、《诗经》的诵读声,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那时,刚好遇到学校缺语文老师,教导处主任突然就想到了陈刚,“这小伙子每天都在读《离骚》,应该文学功底也不差,要不让他来试试教语文?”于是,陈刚被“赶鸭子上架”,笑言自己“从此就这样走上了语文教学的不归路。”

在镇上教书的7年,陈刚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成了原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专业。1989年,他被调到了宜宾县二中任教,由于教学优秀且逐渐凸显出来的管理能力,他开始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副校长,职务一路上升。2000年,陈刚来到宜宾县教育局担任副局长。

从学校到教育局,陈刚还兼任了语文教研员。“从一线教师到行政管理岗位,我看到的教育样本更加丰富了。”陈刚说,随着职务与平台的变化,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做老师,他眼里是一个班级和一个年级;做副校长,他看到的是全校的工作;到了教育局,从学前到高中,他看到的样本已经覆盖全县。

“对于教育的成长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经历,让自己感性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材料,触发了我更多的教育思考。”陈刚表示,从老师身份变成行政干部角色,这不光是学科业务那么简单,还会考虑到教育均衡等多方面,也让自己的教育视角更广。

“弃官”重回三尺讲台

“到成都七中之后,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它打开了我走进优质教育的大门,我对教育的理解在成都七中百年积淀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在教育局呆了3年,陈刚逐渐意识到,行政干部和教育专业者的工作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我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在学校做事。”陈刚回忆说,他当时做了一种生涯选择。结合近几年兴起的生涯教育,陈刚深有体会:“生涯教育是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然后在两者之间去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而那时,陈刚开始进行自我评估,发现自己更适合站在学校的讲台上发挥作用。

2003年,陈刚做了一个令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毅然放弃了副局长的身份,从宜宾来到成都,在成都七中做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副局长重回讲台做普通老师,心理会不会有落差?”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刚很坦然地说:“既然做了决定,我就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心理落差倒一点都没有,但当时很多人会认为我有。”他说,包括当时的一些同事,很多人是用怀疑的眼光看他,觉得“教育局的副局长下来教书,到底行不行?”

在角色的转变中,陈刚顶住压力,也经历了一个阵痛期。他首先面临的是从宜宾到成都的地域文化差异,其次是从普通学校到优质学校的转变。“七中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学生对自身权利的认识更清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更强烈的要求。所以,在七中当老师,必须有更精细的准备。”作为教师,陈刚努力追赶着,从科任老师到班主任,他一步一步重新积累经验,凭着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和有趣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过去在宜宾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让学校领导越来越赏识陈刚。在成都七中百年校庆时,陈刚参与了活动筹备工作,这让他有机会在较短时间里,浸泡百年七中的优秀文化,为他后来重新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临危受命,领办地震灾区学校

“在都江堰办学的3年,是我职业生涯的第3个阶段,也是极为特殊的阶段。在此期间,我目睹和经历的事情,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教育对生命的影响应该是什么。”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聚源中学和都江堰第四高级中学严重毁损,中央组织部和成都军区分别斥资援建,因而被命名为七一聚源中学和八一聚源高级中学。2009年4月,成都七中领办八一聚源高中和七一聚源中学,时任成都七中校长助理的陈刚,受命出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这一去,又让陈刚重新走上了校长的工作岗位。

陈刚坦言,接到任务后,自己“一直在打退堂鼓”。他并不贪恋做“官”,中学的“官”甚至百万人口大县教育局的“官”,他都做过。当初,他在宜宾“弃官”来到成都从教,主要还是因为向往单纯的教书生活。然而,领办聚源中学,并不像给学生讲课那样让他兴奋。

那时候一切都处于重建的阶段,陈刚天天在板房与工地间穿梭,身上全是淤泥和尘土,还被大家笑称是“民工校长”,但他一点都不在乎。为了招生,他每天起早贪黑,走乡串户,人瘦了一大圈。

“聚源中学在地震中有多名师生遇难,你会面对很多遇难者的家属,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我们的老师。”陈刚回忆道,重修房子容易,但是人的精神重建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在人的精神状态上,它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从无意的思考进入了自觉的思考。”

于是,陈刚提出,要从生命教育入手,唤醒生命自觉,开掘生命潜能,激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第一课是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学校便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每天,嘹亮的军号吹响时,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在晨曦中,4000多名师生在塑胶跑道健步奔跑,陈刚每天也会出现在队伍中。“陪跑了几年,我把自己的身体也锻炼好了。”陈刚笑着说,生命教育的第二课是学会感恩。感恩源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并建立在勇于承担自己责任的基础上。

经过3年艰苦的努力,陈刚让那些从废墟中走出的孩子,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颜。他认为,这与学校对体育与艺术两门学科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2011年,陈刚又被成都七中派遣到金牛区创办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建校开始,陈刚依然十分重视体育,推行三年600公里长跑活动及体育毕业证书制度等创新体育工作,6年间,他把这所学校发展成四川省二级示范性高中和成都市领航高中学校。

守正出新,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6年,我的职业生涯又转了一个大弯,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我要重新着手创建一所全新的学校。在职业生涯的第4个阶段,我想把自己积累30年的办学思想,转换成一种办学行为,用实践沉淀教育的梦想。”

2016年7月,陈刚又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在周围人疑惑的眼神中来到天府新区筹建天府七中。“不少人问我,你到底为了什么?说实话,那段时间,我也在心中叩问自己:你已经年逾半百,放弃安稳舒适的岗位,去那个尘土飞扬的工地,从一块砖一棵树做起,到底为什么?”他说,“当你把工作从一种职业变成一项事业,又积累了那么多教学管理经验,你就特别想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学校筹建初期,陈刚常常跟老师一起在工地上打转,忙得昏天黑地。“搬桌子、端茶倒水都是要干的。”陈刚说,从临时办公点搬进新学校时,他嫌徒手搬东西太慢,就让工人去找了辆三轮车来蹬,“我以前蹬过三轮车,但老师们还是很诧异。”忙累了,他就给大家煮面,连学校老师都说,“陈校长是最不像校长的校长!”

在这所新学校,陈刚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在天府七中,有一种特殊的奖励叫“船长面”,即由校长陈刚亲自拌制而成的宜宾燃面。想吃“船长面”的学生可以自主申报,借鉴“21天养成计划”,让学生在月初提出自己的小目标,比如养成每天整理书包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等等,21天后,学生自己提出书面申请。

“奖励规则的改变,实际上是教育思想的改变。”陈刚表示,每个孩子身上,总能发现闪光点。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就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评价项目由封闭走向开放。于是,学校设立“个人单项风尚奖”,奖项的名称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描述闪光点,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为了尊重生命差异,学校实行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办学策略,并提出了“1+n全员导师制”教学更精准,育人更精微。陈刚认为,学校的重心是教育教学,所有的部门不应是管理,而是服务,工作的重心是年级。他把传统学校的多部门管理变为3部门服务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创设学生发展服务部、学教工作服务部、行政后勤服务部为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年级组长高效为学生成长服务,直接对校长负责。

为了鼓励学生进步,他每月为学生下厨煮一碗暖心的“船长面”;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节上收获惊喜,30度的气温他穿上棉袄似的“大白服”和学生互动;为了让学生的情绪有宣泄的地方,他在校园里设置“大白信箱”,耐心地阅读信箱里的只言片语。……他说,我们要看得见“人”,教育才会有温度。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