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5期家教周刊(总第329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权力的节制是父母的必修课
向颖
七日谈《教育导报》2019年第35期家教周刊(总第3292期) 导报二版

权力的节制是父母的必修课

向颖

几乎所有做家庭教育的都在写《都挺好》,这部剧太写实,关联着的各个点,比如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等,随便拎一个,都百说不厌。前几天,看到闫红的文章《<都挺好>最可怕的不是重男轻女,是权力饥渴》,里面写道:苏家人都患有权力渴望症。深表认同。

母亲去世后,强势回归的明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可以随意踩在脚下的小妹了,这给她的两个哥哥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兄妹间的对抗,很像“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了强力的约束之后,林子里的鸟闹翻了天。

过往,苏母是这个家里的绝对权力。她深知“权力”的威力,因为曾经的经历让她存在非常强烈的内在匮乏,而且这个匮乏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即使拿下家庭大权也没能根除她的匮乏感,只能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权力渴望症的背后,其实就是曾经没有满足的需求与渴望,因为使用权力,可以“更容易”获得这些没有满足的需求与渴望。

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有权力养育,为人父母的“权力”其实毋庸置疑。问题是,很多家长不清楚权力与权威的区别,随着孩子的成长,不能很好地限制权力。

在任何一个家庭,对于权力的警惕与节制,都应该成为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心理学曾有很多经典的研究:根据父母对孩子要求的高低以及父母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不同,研究者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四类:专制型、权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所谓权威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所以,常常也没说成是民主型或民主权威型。

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式。但是,很多亲子关系问题都出在父母“错把权力当权威”上。

当你“自视为权威”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怎么维护呢?打压、控制悄悄地在亲子关系中上演,慢慢地,孩子不再对你顺服,因为权力的泛滥,已经让你威信尽失了。

所以,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小时候很听话,但长到一定阶段,尤其是10岁以上,逐渐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变化很明显。过去好像还可以沟通,现在你跟他说什么,他根本就不理你,根本就不反应,甚至用暴力抗拒的方式来对待你,比如发脾气、摔东西。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孩子如何对你的管教服气呢?

糟糕的教育,是怀疑孩子的动力,又利用权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但有的学校和家庭,经常这样做。

而真正的“权威”,是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能够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这个权威不是父母,也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和服从的某些原则与规矩,谁都没有特权。

一位爸爸给我讲他开车的故事。一天,他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一座天桥,红绿灯在前方几百米,他嫌麻烦,直接在天桥底下掉了头。这时,女儿说,爸爸这里是双实线,不能掉头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给自己找理由:“这有什么,到前面去掉头多麻烦!”“这里的设置不合理,就应该设一个允许掉头的标志。”但他没有,他说:“爸爸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不对的。”然后,以后都从前面的红绿灯路口掉头。

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活出“权威”的样式。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也没做好,但我一直在向着我心里的规则与信仰努力。不容置疑的不是爸爸或妈妈,而是我们共同捍卫的某个标准。这才是赢得信任与威望的方式。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如何经营你的“权威”,而不是滥用你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