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6期教师周刊(总第329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老师是“monster”?
《教育导报》2019年第36期教师周刊(总第3293期) 导报三版

老师是“monster”?

 

前不久,我借班上了一节小学英语三年级教研课。

开课,我指着 PPT上自己的中文名字,介绍“My name is...”预测学生会读出“温春蓉”三个字,“ Monster!”全班齐刷刷地且用英语升调响亮地答道。我一下懵了,脑袋里闪过几个念头:难道学生讨厌我,骂我是怪物?我们昨天下午才见过面,一起唱了英语歌,不可能是这个原因;这个环节,在试讲中从没出现过学生听不懂的情况,这班学生英语基础如此薄弱,接下的教学环节怎么办;是不是我指错了位置,指到 PPT上某个和 monster相似的图案?应该是第三种猜测。于是我指着“温春蓉”三个字旁一条小蛇图案问“Is it a mon?ster?”学生安静且严肃地望着我。我估计学生也不知道“monster”是啥意思,只是会说这个词。于是,我自问自答“No, it isn’ t. It’ s a snake.”然后,我快速调整教学步骤,拿出几张 monster的图片介绍“ Look, this is a monster!”将新词monster提前呈现了。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用手势和表情配合英语指令,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带领学生游戏、学习表演课文、创编对话和儿歌,学生都能配合完成,连课前预设的学生错误也如约而至,还有课堂生成的惊喜。课后,得到观课老师和教研员的肯定。但我一直对刚开课时发生的情况无法释怀,为什么学生会看着我的名字一本正经地说出 monster?我将这一疑惑问了该班英语老师,原来在平时的英语课开课时,孩子们会读本课新词。在我的课上,孩子们以为我的教学步骤也是这样, monster是本课新词,且课题“Is it a monster?”刚好在我的中文名字上一排的位置,所以就有了开课时的一幕。

对于这一插曲,我分析有以下原因:平时英语课上师生很少用英语交流,以至于学生听不懂“My name is...”;老师对新词教授注重发音、词形,忽略了词义,以致全班集体说老师是 mon?ster;老师平时上课模式较单一,导致学生认为学英语的方式就是读单词、读课文。

通过这节教研课,我对自己及英语老师有一些建议:

对目标词句的教授,要创设语言应用情景,学生才能得体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本节课目标句型“Is it a...?”是对已知事物的猜测,“ Yes, it is. No, itisn’ t.”是对猜测的判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到真实的 dog、 cat、 kite,然后把它们放入礼物盒中,摸奖者在摸选自己心仪的礼物时,观众能看到摸奖者拿到的物品,而他自己却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摸奖者运用“ Is it a...?”猜测,观

众用“Yes, it is. No, it isn’ t.”判断就非常恰当了。

对词汇的教授,单词的发音、意义、词形一定要同步,否则就会出现交流沟通障碍和误解。本节课,学生集体喊老师 monster,就是学生不知该词词义造成的误解。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温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