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7期新闻周刊(总第329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擎一束微光, 把世界照亮
《教育导报》2019年第37期新闻周刊(总第3294期) 导报三版

让学生保持“饥渴感”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给大家讲一些自己过去在学习生活中的故事。我希望所讲述的这些故事,能够让大家从中提炼出一些东西,或许能帮大家去思考怎么做教育。

做好自己包容不同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觉得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是首先做好自己,同时包容不同的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是我的榜样。他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所以,我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觉得,读书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这是我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以,一个孩子,他在成长中,他会看他的父母,他会看他的老师,他们都是模仿的对象。所以,教育者做好自己特别重要。

我是成都七中的学生。我的高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当时还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的成员。他不太关注班主任那些琐碎的事。例如我们在考试时,他就在讲台上做他的研究;我们在操场上做操时,他会带一个录音机练习英语。因为有这样一个班主任,我们就觉得做研究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这是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

因此,我现在在大学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不管有再多再忙的事情,我都会跟学生一起在一线做研究。你只有永远在一线,才真正有机会让他们从你身上学到东西。现在的教育害怕的是塑造出一个晃眼一看都差不多的人,从而抹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

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学校,它能包容我们的过失,也能支持创新的想法。高中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有点出格的事情,我们被制止、被教育,但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因为学校包容我们。我们冒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学校都支持我们,比如,我们想做一个科技协会,于是学校成立了第一届科协。

要学会还要会学

大学其实最看重两类教育,一是知识的教育,一是创新能力的教育。如果从知识教育来讲,我觉得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教会孩子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还要会学”,要让学生能够自我驱动地学习。

在小学时,老师题目刚讲完,我就能写出答案。于是,老师鼓励我超前学习。实际上,学习是否超前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够学会自己去学习。

到了七中,我参加了很多年的竞赛训练,但我觉得给我收获最大的不是训练本身,而是竞赛使得我们一小批人有更灵活的时间。我们利用这些时间长期泡在图书馆,什么书都看,提高特别快。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除了正常的知识传授,我们要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去学。学习过程中要有两种感觉,第一是饥渴的感觉,“我特别想学东西”;第二是胜负的感觉,“我希望能学得比别人好。”

该怎么做?我认为,在每个学科方向都要精心地选择一些书,让学生在接触这个方向时,能够特别感兴趣,又能够建立对一个学科的整体认识。比如数学,可能选柯朗的《什么是数学》,物理可能推荐费曼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等。这些大家著作,它不是在某个方向走得特别深,但是,它很通俗,用很经典的语言描绘了数学、物理的全景,学生可以知道这些学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展,各自支撑起什么样的空间。学生会很有兴趣,那这个时候就能驱动他慢慢去自己探索,而不至于一来就进到一个很狭窄的地方,然后看到某个沟壑,却忘了群山环抱,忘了这些大江大河。

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塑造人格

第三部分,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创新教育。因为大学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核心是要教会他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让他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而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格局和视野,让他们从小就坚定要做大事情。

有两个特别影响我的人,一个是我在国内读大学的导师,一个是国外求学的导师。

国内的导师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告诉我入门应该看最难的书,要去挑战自己,他说,“你挑战难的问题时,在做的过程中,简单的台阶就已经爬过了。”国外的导师教会我从问题出发,找到原创方法,“不要把自己的脑子变成别人的脑子。”

当好一个老师,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当你看着学生一点点成长、取得成绩,我觉得这种快乐比自己获得成绩更快乐。

我们经常说,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好多课程可能在线化了,好多教育方法可能机器都做了。但是,我自始至终相信,校园教学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因为在校园里面,我们传承的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还有我们的人生,甚至是我们的人格。

(本报记者殷樱整理)

支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杜爱虎(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教师)

我现在是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老师。我还有另一个身份——支教志愿者。

2011年,我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放弃了原本的高薪工作,选择在甘孜州海拔4000米的玉龙西村小学支教,一待就是四年半。

孩子需要陪伴他们成长的支教老师

毕业前,我曾两次在这所村小进行暑期支教。由于地处偏远,村小一直留不住年轻老师。我前一年教孩子们的语文、数学知识,过了一年时间,大家早就忘光了。

我意识到,这些孩子其实需要的是长期传授知识、陪伴他们成长的老师。这些是短期支教无法做到的。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毕业后回到这里,做一名长期支教老师。

支教后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除了家乡外,只能通过电视了解。我想着一定要带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3年暑期,我们3名老师带着9个孩子前往成都、北京、青岛游学。没想到,这一路孩子们带给我了很多震撼和“意外”。

我带孩子们出来是有一点担忧的,担心他们在游学中体会到城市的好玩便利,心里会有很大落差。但学生达瓦泽仁说了一段话让我特别意外。他说,城市有很多让生活很便利的东西,但家乡有青山绿水,这是城市难有的,“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城市的便利带到家乡,把家乡的美丽带到城市。”

特别淳朴的语言,却让我很震撼。孩子并没有预设的落差,反而认真在对比思考着城市和家乡的优缺点。我相信,未来的一天,他们一定会成为家乡和外面世界的“连接人”,实现当初的梦想。

好的教育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

支教不仅改变了当地孩子们,对我也产生了奇妙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的故事,也找到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我似乎成了一座桥梁,连接起了玉龙西村和外面包括清华在内的很多社会资源。

村民也把我看成了“万能人”。他们觉得我有办法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变成了村里的文书、手机修理工、电工、淘宝服务专员等等。甚至村民的牦牛丢了,也来找我想办法。

大约支教了一年多时间,附近一些学校校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们找一些长期支教者。

我做了一个“贡嘎山下支教计划”网页,发布学校的信息,招募长期汉语和数学支教老师。有意来支教的人很多,但如何筛选出最合适的,是很大的挑战。毕竟,支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把控几乎是所有志愿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而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结合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课堂进度,都很考功夫,不是学得好就一定教得好。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教育一定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我们支教工作首要保障的是孩子在当地教育环境中有更大的发展性,不能直接照搬外面的教育模式。

所幸,招募的大部分长期志愿者顶住了压力。到我离开时,共累计招募了30多人次的志愿者。

意外惊喜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因为支教,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促使我坚定地选择继续在教育行业深耕。

2016年3月,我结束了长达4年半的支教,入职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去年8月,我又代表嘉祥集团,带队前往小金支教三年。

除了带去师资团队外,这次我们把游学作为支教的重要部分,计划在三年内邀请小金中学的优秀学生轮流到嘉祥旗下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插班学习。

令我意外的是,收获、感触最多的竟是嘉祥的孩子。看到小金的同学非常珍惜每一堂课的学习机会后,一名嘉祥学生在周记里说:“想到他们如此珍视的学习环境,正是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偶尔吐槽和抱怨的环境,我觉得有点惭愧。”

因为这个契机,嘉祥的学生开始在小金中学做起公益活动。前段时间,他们在学校组织了义卖,用筹到的钱,为小金中学做了一个图书角。

他们之间这种彼此触动、影响,是我们在计划时完全未预计的。相比短短一周上课学到的知识,我相信这些意外惊喜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彼此启发、传递善良并积极行动。

说到这里,如果你再问我为什么选择支教?我想说很多事只要你用心做了,也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

总之,支教已经跟我的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通过支教找到并确认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了,支教还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收获,那就是通过它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本报记者杜蕾整理)

 

特邀听众分享

我们为这些教育故事骄傲

                                   傅勇林教授

感谢四位讲者分享他们独特的教育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教育的高度、深度、广度,还有温度。事实上,在倾听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所释放出的人性光辉,我为我们的教育感到骄傲。

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大群老师,他们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养育着这座城市。

王志坚校长在故事中提到如何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正是我们教育人的追求,这四位讲者的故事本身也是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将他们自身的追求与祖国的发展密切联系,从而走向世界这个“大课堂”。

当然,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他们该如何与世界打交道,真正自信地走向世界,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推进人类文明发展?针对此,我们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学校教学组织方式,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又比如对学生人格培育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教育的定义不是恒定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改变的。我们的教育需要面向城市的未来、孩子的未来。这个城市不仅需要顶天的人,也需要立地的人,不仅需要伟大的科学家,也需要平凡的建设者。我们如何通过教育培育孩子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智慧?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教育的故事永远都是丰富多彩的,而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我们通过故事反思,也通过故事成长,我们为这些教育故事骄傲,为教育人骄傲。

(本报记者 杜蕾 整理)

(本报记者杜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