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4期(总第298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捡秋
■杨崇演
《教育导报》2016年第84期(总第2981期) 导报四版

秋收了。想起了捡秋的岁月——从收割后的土里,捡稻穗;到山坡上,捡地瓜;在田里,捡泥鳅……

再节俭的庄稼把式,再好的眼神,也会有遗漏,谁还会长着“火眼金睛”呢?况且,所有的遗漏,对禽畜,对他人而言,都是意外的收获。捡秋——在那段物资匮乏的年月,实在是对家庭不可或缺的补给。

为配合捡稻穗,那时学校适时放农忙假。照例的,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当年的郑校长总是振振有词地要求我们颗粒归仓。他还说,捡稻穗看似微不足道,却弥足珍贵,那是同学们在以实际行动保护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呀!

一阵开镰的忙碌过后,稻穗们闪着期盼的目光,含情脉脉地等待我们的光顾。

我们孩子,腿勤、眼尖。一边大声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低着首躬着身,把暗藏在稻草里或平躺在地上的“宝贝”找出来。俯俯仰仰,寻寻觅觅,打捞一份份小小的惊喜。

捡拾遗漏的地瓜,也是那时的“必修课”。每天清晨,整个村庄还在沉睡,大哥就扛着锄头,我背着竹篓尾随着。蜻蜓的翅膀沾了露水,欲飞而不能。有时也会碰上还在睡觉的蛇,蜷成一团,大哥用锄柄挑它,“嗖”地就游走了。

挎一个竹篮,一溜小跑到田头,捡泥鳅去。父亲是犁地的好把式,犁刀磨得又光又亮。犁刀过处,那黑黝黝的土壤,散发出一股潮湿的气味。我光着一双脚,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刚翻上来的新鲜泥土,看有没有泥鳅——啪啪啪响,定是喜庆之音;腾腾腾跳,则是悦目之观了。

半天的光景,一大把柳条已经全部串满了泥鳅,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拿回家放到面盆里,足足有半盆呢。委实不值几个钱,却是希望,颇可满足几天的口腹之欢了。

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捡什么,从未空手而归——只要用心找,田田地地,沟沟岔岔,山山梁梁,秋天广袤的土地总会馈赠真实生动的“战果”,总不会让人太失望。

可惜当年没有相机、DV,否则,劳作之余,或可抓拍那一幅幅“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意、一片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惊艳、一层层“满地尽是黄金叶”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