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42期校园周刊(总第3299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泥巴能“玩”成什么样?——邻水县鼎屏四小陶艺特色校本课程小记
《教育导报》2019年第42期校园周刊(总第3299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记者 何元凯

去年8月21日至26日,三年一届的全省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眉山市举行,现场,一个陶艺工作坊的小朋友们一边现场创作,一边热情讲解,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最后,他们捧回了二等奖的荣誉。这个陶艺工作坊来自邻水县鼎屏四小,它曾获得广安市级艺术展演一等奖,作为广安代表参加省级艺术展演。

近日,记者走进鼎屏四小,校长林正华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学校美术馆,一边介绍,学校以前是一所村小,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成为了一所县城学校。艺术教育是该校特色,陶艺更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学生喜欢玩泥巴

走进鼎屏四小大门,“陶在钧,成大器”的校训迎面呈现;几栋教学用房上,分别醒目地雕刻着“陶英楼”“陶怡楼”“陶然楼”,陶艺特色不言而喻。学校美术馆里摆放着许多师生艺术作品,其中,1000余件师生陶艺佳作尤为抢眼。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菜地,孩子们都是在田地里长大的,他们喜欢玩泥巴,善于玩泥巴。”林正华说,学校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因地制宜,以陶艺为特色建设项目,组建陶艺工作坊,开展社团活动,开发陶艺课程。

“玩泥巴”带给鼎屏四小的学生无尽的乐趣。六年级学生甘睿说,自己两三岁时父母外出务工,他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忙于干农活,只好把我带到田间地头。爷爷为了哄我开心,抓来一大把泥巴,几揉几捏就成了一个小泥人。我就这样搞起了自己的‘创作’——用泥土捏碗、桌子、小狗……凡是我生活中的物品,我都用泥巴把它捏了出来。”进入鼎屏四小后,陶艺兴趣班让甘睿一下子打开了视野,“原来泥巴还能这样玩。”

在老师的指导下,甘睿和同学的作品不只停留在生活圈内,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充满神奇想象的交通工具……“学到什么课文、听到什么故事,我们都要用泥巴把它们展现出来。”甘睿说。

两年前,鼎屏四小在陶艺校本课程得到广泛赞誉的基础上,争取到15万元,利用教学楼后面堆放杂物的空间,改造出一个陶艺工作坊,陶艺课更加专业规范。

学生作品很有创造性

去年,鼎屏四小请来一位岳池县的窑厂老师傅到学校陶艺工作坊指导,老师傅却被小学生的作品惊讶了。“没想到学生水平这么高,有学生拉胚拉得比我们窑厂师傅还好,更难得有些学生创作的作品很有创造性。”

“陶艺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载体。”5年前,美术老师唐清爽初到鼎屏四小,就被陶艺这门校本课程深深吸引,如今,她是学校专职陶艺老师。每堂新课,她都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设计当天的上课内容,并在制作过程中反复揣摩教学要点、突破课程难点、指导操作重点,力争在有限的授课时间教学生掌握更多的本领。

去年的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鼎屏四小的陶艺工作坊获得可喜成绩,就是师生共同发挥创造性的结果。唐清爽和同事整个暑假倾情投入,但她并不直接给学生下具体任务,而是调动学生能动性,师生一起设计、制作陶艺作品,一起完善展演方案。学生刘思彤擅长将梅兰竹菊的艺术形象运用于陶艺作品,她说这门课程给她最大的收获是能静心,又要能创新。

鼎屏四小的特色发展之路,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和理解,越来越多家长、社区人员都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衍生了社区的特色文化活动。

书法与陶艺“相遇”

近几年,该校《陶艺特色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广安市政府一等奖,《农村小学陶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斩获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至邻水实验学校、岳池县高垭小学,以及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中心小学。

陶艺课程的成功开发与实践,深化了鼎屏四小的全课程理念,该校先后开发使用了科技教育、音乐和体育类特色校本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硬笔书法楷书教程》等。

2017年秋,适逢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书法进校园”活动,该校积极响应号召,出台了书法教育远期规划和近期活动实施方案,并创新性地将书法与陶艺相结合,铸就书法教育特色,丰富陶冶教育内涵。该校特别选派了2名美术教师到成都学习陶艺书法,并将此内容纳入陶艺社团活动的教学与实践。

林正华表示,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靠积淀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用心谋划、精心探索、久久为功,鼎屏四小将一如既往秉承“陶情冶性,行知树人。”的办学理念,纵深推进陶冶教育特色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