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47期教师周刊(总第33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师者仁心
《教育导报》2019年第47期教师周刊(总第3304期) 导报二版

成都市树德中学 肖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宣言。在今天,我们应该带着一颗什么样的心投入教育事业呢?

职业自豪的初心

陶行知曾说,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新人的培育者”,而且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领导者、改造乡村的灵魂”,教师借助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

现在很多老师,一开始是对职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曾经誓言要改造社会的人,也许连一个班都带不好,连一个学生都管不了,挫败感不言而喻。再过一段时间,很多人开始自我矮化,觉得教师不过就是一介书生,走上职业倦怠的不归路。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回归初心。前段时间,青岛“翻墙女教师”的故事在网络上刷屏,再远一点,“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故事感染了千千万万人,还有在悬崖小学支教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忘初心,哪怕是点滴小事,都可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一视同仁的爱心

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心灵感染精神,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拥有爱心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陶行知说:“我有一句话奉劝办学的同志,要‘待学生如亲子弟’。”在陶行知于1939年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里,师生相敬相爱,情同手足,因而这个学校被国际友人称赞为“爱的学校”。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宠爱,不是出自私心的爱,更不是渴求回报的爱。这种爱,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爱每一个学生,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细节,用春风化雨的爱心,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奉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原则,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偏袒,不抱成见,不徇私情。让“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教育温暖的底色,成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爱每一个学生,更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不因一时的臧否给学生定性。诚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现出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对学生就少了埋怨,多了宽容;少了苛求,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

陶行知在《糊涂先生》一诗中写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意在提醒教师要了解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不要轻易对学生下结论。这句话放在如今,我觉得可以反过来解读,即:“你的关怀下不一定有瓦特,你的培养里不一定有牛顿,你的期待中也不一定有爱迪生。”很多时候,师生关系的紧张,矛盾的爆发,是缘于学生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失望了。但我们该明白,大部分学生就是普通的孩子,将来会从事普通的职业,过平凡的生活,如果我们抱着“望生成龙”的心态去要求他们,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因此,当我们具备了发展的眼光后,你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不是不可饶恕的,学生的失败不是不可原谅的,关键在于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应该得到怎样的要求和期待。教育是引导、是帮助,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绝不是违背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揠苗助长。

终身学习的恒心

敬业爱教、终身学习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涵。早在1946年,陶行知就说过,要“随时随地随事进行学习”“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我们这个时代,教师尤其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首先,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看上去嚣张,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你根本想象不到,新兴的行业什么时候就彻底打败了传统行业。3年前,我们还遵循着传统高考的模式,3年后,高考改革呼之欲出。走班教学、选考模式、自主招生,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变革面前,有的老师看到的是改革伴生的问题和矛盾,而有的老师则看到了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刚需,以及整个人才选拔机制随之而来的转型。也许有人会说,教师这个行业存在了几千年,不可能被取代。那要看我们如何定义教师这个职业。如果一个教师只会传授知识,那他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被学习软件和人工智能所取代。但如果把未来的教师定义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促进者和评判者,也许我们一时还不会有下岗之忧。而后者其实已经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我革新。

其次,学生也是日新月异的。现在的学生更有权利意识。曾经有一个男生跟我提出:“生活老师随意进出寝室是否是权力越界?”当时我很震惊,学生竟然是这样看待我们的管理的。我自己也经常晚上熄灯后偷偷趴在宿舍门外偷听,甚至为了达到警示和惩戒的目的,破门而入。这些习以为常的管理方式,是否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的学生更重视个性发展。一个叫刘杰的孩子,看起来挺普通,可有一回英语课前演讲,他展示了自己的汽车摄影作品,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拥有4000多粉丝的微博知名汽车博主。回想起我们教过的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虽然他们在学科学习上表现未必优秀,但拥有自己的爱好或一技之长,这样的学生往往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多元化的时代对个性发展的宽容和肯定。因此,对这一代的学生而言,教师固然要用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征服他们,但更应该以高远的境界、广阔的视野对他们进行精神的熏陶和引领,否则,很难说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现在的学生有更高的情感需求。这一代的孩子生长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他们对“爱”的质量要求很高,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们非常敏感,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他们感激很久,而一句无心的调侃,也会成为梗在他们心中的巨石。因此,教师要更加细心地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而不是大而化之。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出个人情感的狭小圈子,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接触更为宏大的生命主题,成为一个心灵更大气、情感更完善的人。

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慢,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实效性的时代,更需要教师有定力和耐心,在教育的一亩三分地上,精心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