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47期教师周刊(总第33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师德的“五常”之道
《教育导报》2019年第47期教师周刊(总第3304期) 导报二版

■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 罗贤淑

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孕育了中华民族赖以立身的传统美德。其中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五常”之道,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伦理准则。直至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仍然和它一脉相承。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赋予“五常”美德以新的内涵呢?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仁”的最好诠释

“仁”,作为“五常”之道中的第一要素,它的中心内容就是“有爱心”,即爱亲、爱人、爱物。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我们关爱的主要对象,这种关爱应该不分贫富、不论美丑、不管智愚,一视同仁。我任教于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刚入校的学生有的性格乖张,行为习惯差。因此保持一颗宽容仁爱之心,不急不躁,就成为老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学生犯错时耐心教导,真心和他们交流沟通,不为学生的错误着急上火,不为一点小事就气急败坏,用老师慈爱宽厚的品德感染他们,改变他们,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学会明辨是非,是教给学生最要紧的“义”

讲“义”,就是要会区分善恶,走正道,扬正气。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年轻气盛,容易意气行事。他们所理解的“义”,就是维护自己和同伴的利益,却不知自己或同伴的利益是否合乎集体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作为教师,我一直努力教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不随波逐流,不盲目从众,做事有原则,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做一个守道义、行正义、明大义的人。

懂得谦恭礼让,有涵养的人必定知“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德行修养与礼仪涵养。从古至今,人们都愿意和恭敬、谦让、文明的人打交道,也习惯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看出这个人的品质修养。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教育学生尊老爱幼、谦虚恭敬,知礼数、能忍让,让学生走入社会后成为受欢迎的人。而教师本人,则要做好表率,注意自己的形象,要举止文雅,尊重他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坚持终身学习,做不惑的“智”者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即智慧聪明之人。它的基本内涵是指知识、智慧、智谋、聪明,有辨别能力。表现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以及为求知而努力学习,为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旦学生有“惑”,我们当如何去解?因此,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智”者,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先天得来,而是需要后天的勤奋学习。虽然很多老师有着较高的学历、广博的阅历,但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替加速,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固步自封,满足于自己那点学识,恐怕很难应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善学习、爱学习。

诚实做人,做守“信”的老师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信”,包含言行一致、遵守诺言和守命不渝之意,与“诚”意义相通。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人际交往层面,还是在国家社会层面,诚信做人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应该实事求是,言出必行,教给学生以真理,不随便许诺,答应的事情应竭力完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向学生灌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一心一意,踏实工作,不辜负国家、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终身践行。作为中华儿女,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骄傲;作为教师,传播民族文化,更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