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5期(总第298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自学探究”中体验 “引领扩展”中升华
■欧信容
《教育导报》2016年第85期(总第2982期) 导报三版

看了康启邦老师上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我感悟到康老师的备课正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所说:“备课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年的知识储备与人生经历,体现了教学思想和创新过程。”

一、读懂学生,体现“以人为本”

让学生“先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基础,找准教学“起点”的有效方法。康老师课前让学生通过看教材、查资料等方式收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开课,引导学生提出想研究的有关问题。这样的开课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把“以学生为本”落在了实处。

二、自学、合作、探究,体现“必要性”

自学是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从康老师的课看到,课的展开是根据学生需要来组织交流与探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又由他们自己一个一个地解决,学生互教互学,亦师亦生。整节课,康老师没有提及“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的概念,而是通过合作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印象投射在所写的百分数中,从学生饶有趣味的解释中完全折射出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课堂上,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通融。这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新境界: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数学化讨论中凸显“提升”

当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写法以及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后,康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升对“百分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为教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过多考虑“生活味”,忽视“数学味”,就会使数学失去其本义而沦为生活的附庸,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对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目的并不在应用本身,目的依然是数学学习。康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中首先考虑的是应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如出示一组具体生活情境中的分数,问“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说说为什么。”题的设计不但抓住了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进行对比学习,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在旧知识中的停靠点,而且凸显了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了“百分数意义”一节中比较难的一个问题。

四、练中求“活”,扩展升华

数学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构建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

在巩固练习中,康老师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首先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基础练习,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针对学情,在变式练习中改组教材,补充一组信息量较大的百分数意义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去解读生活中的百分数,从而增大了信息量,扩充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最后,巧设课尾,有趣地将百分数知识与成语格言联系起来,既使学生对“百分数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又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的文化价值体验。这样的数学课更有生命活力,也更能彰显数学的知识和魅力。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在数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发展。开放的课堂中,浸润着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才能让学生在“自学与探究”中体验,在“引领与扩展”中升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雁江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