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54期家教周刊(总第331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自然: 儿童的天然课堂
记者 向颖
《教育导报》2019年第54期家教周刊(总第3311期) 导报一版

大自然:儿童的天然课堂

记者 向颖

近年来,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在全世界开始盛行。活动中,孩子们的自然体验教育形式各异,教育内核也千差万别,但户外玩耍也好,研学体验也罢,都需要孩子切身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与触摸。那么,走进自然之后,如何实现孩子与自然的有效联结呢?本期我们走进“小种子自然课堂”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采摘、观察、做实验

给孩子好“玩”的食育课

采摘桑葚,弄得满手紫色怎么办?把浅粉色的桑葚捏碎,用汁液洗手,再用清水冲洗,就干净了。孩子们学到了窍门,争先恐后地实践起来。时值谷雨,“小种子自然课堂”负责人黄宇把孩子们带到了桑葚园,采桑葚、在麻布上拓印桑葚叶、用桑葚汁作画,每个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

每次活动,黄宇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次桑葚活动的主题是“颜色”。从采摘到拓印、作画,孩子们对颜色有了基础认识,通过“你描述我猜”的游戏,黄宇引入更多带颜色的蔬菜、水果。“茄子、蓝莓、草莓有颜色,是因为它们都含有花青素。为什么都含有花青素,它们的颜色却不一样呢?”听到黄宇的提问,孩子们知道最喜欢的实验环节要来了。在黄宇的引导下,孩子们分别将纯净水、酸、碱液体滴在PH试纸上,对比色卡,判断其酸碱值。桑葚汁加入酸和碱会起什么变化呢?新一轮实验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操作、观察、对比、记录、整理,虽然参与活动的大多是学前的小朋友,但他们对实验流程都非常熟悉。

“蔬菜、水果的颜色不同,是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孩子们看见了颜色的变化,对酸碱有了基础的认识,黄宇做总结时再将知识点抛出来,让孩子们都能理解。

做“小种子自然课堂”以来,黄宇一直很看重孩子们亲身参与体验,以探索任务的形式,调动孩子的感官去发现与挑战。经过六七年的实践,黄宇的自然课堂已经形成体系,从食育的角度切入,让孩子们感悟“大自然的馈赠”。“民以食为天,食物是孩子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每天都离不开,却又常常被忽略。发现食物从哪里来、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时候播种、何时收获……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可以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孩子切身体会生命的过程。”黄宇说。

春分的稻米、清明的春笋、谷雨的桑葚、秋分的猕猴桃、霜降的柚子、大雪的椪柑……黄宇遵循“二十四节气”的线索,不同的节气去探索不同的食物,让孩子们从“吃”开始,亲近自然,了解季节与食物的关系,用食物勾勒出一年四季的变化。

融入、系统、有体验

孩子需要真实的自然教育

黄宇的课程设计每年都有变化,有系统的、递进的认知。拿桑葚相关的活动举例,去年是项目式学习,让孩子想象桑葚的果实、叶子、树干是什么样子,然后通过观察、对比、纠错,完成对桑葚的认识。今年的活动拿色彩做文章,而明年,黄宇考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着手,比如,桑葚树和蚕的关系、和鸟的关系,等等。每种植物的切入点都很多,黄宇想做层层递进、有逻辑的设计。“首先让孩子有亲近自然的体验,融入环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加法。”她说。

如今,自然教育的开展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纯体验式,把孩子带到自然环境中,让孩子从中得到感受、思考,这样的方式对自然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很多家长只有周末有时间,只能就近把孩子带到一些人为痕迹很重的环境,对于时间、空间上有限制的家庭,更需要“有设计”的活动。“从事自然教育的,有的是学艺术出身,侧重于大地艺术;有的有幼儿教育经验,擅长情操培养。”黄宇表示,自然教育方兴未艾,形式、内涵都很丰富,关键看家长如何选择。

无论形式和内容怎样多样化,黄宇认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始终是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看上自然教育这块“香饽饽”后,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和她合作稻米相关课程的村子,前段时间变成了项目拓展基地,很多项目拓展课程在那里开展,一些机构老师带着孩子去挖土、种菜、浇水,等这批孩子一走就把菜拔了,让下一批孩子又种。她对此很气愤:“这样走形式、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没有意义。”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经历,当作是一种学习以外的活动。”黄宇认为,最适合开展相关活动与课程的是幼儿园。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在学校留了一块地,分配任务,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基础劳作和后期管理。“这样的课程就在幼儿园里面发生,没有周末出来搞活动那么刻意,其实更有意义。有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长期的、有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就更好了。”她充满期待地说。

让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自然教育行业中来。黄宇相信,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只要引导得当,无论什么形式,孩子的快乐与收获是一样的。“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孩子都会从中获得放松和成长。

留心每一棵树感受每一片叶

三毛有篇以《塑料儿童》为题的文章,她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但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这就是这一代孩子的现状,他们对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都毫无兴趣。

因为缺乏成长环境,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不会爬树、捞鱼、摸虾,每天上学、补习、学才艺,课后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玩玩游戏就不够用了。

实际上,不单是孩子,一些“80后”、“90后”就和大自然有距离。有家长说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屋里才有电源插座;有幼儿园老师要教孩子种菜苗,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分不清。

从前,黄宇也是这种状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路过花草树木都漠不关心。那时,她刚学了自然教育回来,准备做树的主题课,来到一片树林,她觉得就是一片绿,没有任何差别。开始设计课程,黄宇打算捡不同的树叶给孩子,让他们对照树叶去找“妈妈”,她边走、边捡、边观察,等到离开的时候,所有的树在黄宇眼中都清晰了,树皮不同,叶子不同,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形态。

她想,可能孩子们小时候原本都是看得清一草一木的,慢慢地,他不关心,对自然的感知就关闭了,认为这些外界事物和自己没有联系。经过和大自然的长期接触,“小种子自然课堂”的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关心季节、关心天气、关心粮食和蔬菜。黄宇很高兴,她觉得,一年四季,整个大自然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