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60期教师周刊(总第331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关注乡村教师 助推专业成长
《教育导报》2019年第60期教师周刊(总第3317期) 导报三版

时间过得真快,从2002年初次接触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一晃18年了。这18年,痛并快乐着,我由一个女孩成长为成熟、干练的教授。这18年,我对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又爱又恨:爱它能接触到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的精英,拓宽眼界;恨它很琐碎、繁杂,占用了太多的休息时间。这18年,我的心路历程也如过山车的轨迹一样,从好奇,到想逃离,再到潜心做培训,乐在其中。

2002年7月,我开始从事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尽管事情琐碎而繁多,我还是对工作充满好奇、干劲十足。在工作几年后,我突然有了很强的抵触情绪,不想做培训了。正在我想逃离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许多培训专家生活充实、充满睿智、正能量满满。我虚心向刘先强教授、陈大伟教授、姚便芳教授等知名培训专家请教。在他们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促成长的切入点——研训一体。刘先强教授告诫我:“做培训不能让自己始终停留在常规事务的管理者角色上,一定要让自己具有学术视野。把培训当成一项科学研究来做,给培训赋予生命力,让它变得有温度。”

18年,大约占了人生的四分之一,我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与乡村教师的交流中,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看到了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孜孜以求,对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来自长宁县梅硐镇青山小学校的国培学员陈雯老师带着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和婆婆一起来成都大学参培。在繁忙的培训学习之余,陈雯还要照顾孩子,每天的辛劳可想而知。从事培训多年,我深知很多有3岁以内小孩的老师不愿来参培,可陈雯却愿意来。我同陈雯进行了交流。陈老师说:“课堂教学是乡村孩子获取先进的知识和理念的主要渠道。我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通过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尽管来成都学习有多种生活上的不方便,我还是愿意来。为了我的学生,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我认识了雅安市名山区前进中学老师郑云琴。郑老师告诉我,在接手所在学校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学生时,全班50多个学生。开学报名第一天,学生给了郑老师颜色看——顺手牵羊将她的包迁走了,里面的钱、身份证、银行卡、新买的手机、钥匙被洗劫一空。上课后,迟到、早退、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是家常小菜。郑老师没有放弃这些孩子。她说,成都大学教师讲授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容,坚定了她“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的信念。郑老师静下心来,反思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始试着走进学生的生活。渐渐地,学生开始敞开心扉,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

乡村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唤起孩子的善根,难能可贵。然而,我也看到了乡村教师遭遇着“教学困境”“待遇困境”、“地位困境”、“提升困境”、“动力困境”等多重阻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确不易。

为破解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困境,我和我的乡村教师研究团队提出了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四条路径:“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专家引领示范”、“同伴互帮互助”和“催生自我反思”。借助这四条路径,我们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多维支持,催生了乡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撬动了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教师成长支持体系的构建。在助推乡村教师成长的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快速成长。18年来,我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综合实践教师培训等培训项目40余项;培训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数千人。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师教育的文章32篇(包含CSSCI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9篇),编著多本著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厅)级项目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政府奖2次,成都市政府奖3次。

18年的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艰辛而漫长,但是充满阳光和希望。行进在这条路上,我欢欣、鼓舞,因为关注乡村教育,不仅助推了乡村教师的成长,也助推了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