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67期家教周刊(总第332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长的烦恼——聚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导报》2019年第67期家教周刊(总第3324期) 导报二版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 .44亿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在家庭监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社会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近日,第三届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学术研讨会暨政策论坛2019中国西部教育先锋对话在绵竹市举行,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围绕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困境儿童解决方案等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记者 吴宇婷 实习记者 董志文

 

现状

流动儿童“融入难”  留守儿童“情感淡”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专员王谦看来,流动人口子女应以“流入地”、“流出地”划分。随父母流入城镇,但由于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难以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儿童属于流动儿童;父母流出“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且享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则属于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不相同。”王谦介绍,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以教育为主,涉及教育机会,有没有学上;教育过程,会不会失学;教育质量,教育的效果如何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经济收入、制度保障等息息相关。

“父母的身份得不到认同,则无法保障孩子获得公平入学的机会;父母就业受到影响,则难以保障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细分下来是多方面的,它还包括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制度问题。”王谦说。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则以身心发展为主。根据《2018绵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发展追踪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测试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留守儿童在“宜人性”上的劣势非常明显。由于父母参与的匮乏,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未能健全发展,以至于在融入周边社会环境上有困难,他们出现不良行为的频率也更高。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介绍,非认知能力主要包含了外倾性、宜人性、负情绪性、责任心与开放性等“软能力”,对一个人与他人良好沟通协作顺利、融入社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流动儿童父母长期无法在城市取得身份认同、户籍保障等,孩子最终会因为无法享受义务教育等问题,回到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因此,王谦认为,政府务必持续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公平,让流动人口子女不但“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家校合力

“知识学习”不落后 “能力发展”有保障

如何帮助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冯帅章建议,当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时,学校应多做一些努力。例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着重关注对孩子“外倾性”和“开放性”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各种能力的良性互补。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男女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不同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男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校也应主动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树立“父母的角色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观念,普及家长陪伴、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通过学校提供的“亲情热线”等方式,协助学生和家长建立更为密切的亲子关系,弥补留守儿童因父母参与缺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还应做到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平等对待。”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游永恒曾见到,有班主任对转校生设置门槛,甚至向校长提出进入本班的学生必须成绩优异。“能否真正关爱特殊儿童是对师德师风的考验,作为教师,都应通过这个考验,不仅对学生一视同仁,还要帮助这类学生顺利融入新环境。”

游永恒建议,如果班上出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主动“补课”,“一堂课40分钟,总有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学懂,如果老师不及时帮这些孩子‘查漏补缺’,学习成绩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健全制度

“三教统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国务院妇女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卫国认为,当下政府针对困境儿童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困境儿童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明晰。尤其在财力相对有限,补助政策还不明确的地方,容易将困境儿童定义为孤儿、特困儿童,导致因家庭监护缺失身心发展不健全的儿童成为政策保障盲区。

他建议,政府应主动拓展对困境儿童界定的政策内涵,树立儿童优先发展的理念,同时大力发展、培育服务困境儿童的精细化、技术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积极营造利于困境儿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结合的“三教统筹”格局。

绵竹市多年前就已开始探索、落实解决困境学生问题的方案。绵竹市教育局局长彭波介绍,绵竹市现有农村留守儿童1600余人,为给这些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校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心联小屋”“乡村少年宫”等,在社会、社区、乡村、学校广泛开展爱心帮扶活动。

以绵竹九龙学校为例,该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住校比例达99 .6%,为让这些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把“如家”文化变成办学特色,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养育制学校,在校内开展丰富的校园主题活动。

绵竹市社会力量也积极配合。绵竹市文明办调动市级各单位为每个学校建立了城市(乡村)少年宫,利用寒暑假免费对困境学生提供公益辅导培训,让这些孩子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