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5期(总第298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强化质量助力产业 彰显特色服务社会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经验及启示
《教育导报》2016年第85期(总第2982期) 导报二版
在四川,谈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四川建院);在全国,说起高水平的建筑类高职院校,人们也会对四川建院竖起大拇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既是国家建设部门确定的“中德合作中西部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又是国家教育部门确定的“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四川建院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近10年来,学院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改革步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落脚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释放办学活力,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引领趋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不久的将来,在建筑工地,我们再也看不到现场浇筑的场景。”四川建院土木工程系主任陈文元说。据估算,到2025年,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50%。

四川建院从服务国家建筑产业化大局出发,调整了部分班级学生的培养规格,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的变化。与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定向育人,包括编著教材、共建工业化实训基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设了工业化建筑实训基地,提供可操作的装配式实训区域,实现小规模、安全化装配实训教学功能。

今年3月,首批50名毕业生来到中建集团,投入建筑工业化生产线建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5月,他们解决了异形构件模板等技术难题,生产出首批楼梯等建筑部品部件,为企业升级改造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投资领域有一条经典语录——趋势为王。快速地对产业发展趋势作出反应,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加强重点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培育,为行业提供紧缺的人才,这是四川建院十分重要的办学经验。

未来,建筑业将朝着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瞄准这一重大机遇,四川建院工程管理系深入调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对工程管理类专业影响较大的绿色建筑和 BIM技术,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投入资金250余万元,建设了绿色建筑和 BIM技术两个创新实训室,配齐了绿色建筑和 BIM系列软硬件,能同时满足100个学生进行实训。

2015年11月,四川建院参加四川省首届“开明杯” BIM大赛的院校组答辩,与来自著名本科院校BIM中心的师生同台竞技,成为获得该项大赛二等奖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

定制服务,校企合作不再“一头热”

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10月,四川建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部签约了。该院设备工程系主任戴安全说,每一届2个班,大约100人,其中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迅达就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电梯实训室。学院提供场地,迅达投入总价值430万元的电梯设备,双方共建共管,师资共享。

这个实训室既是学生实训基地,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基地,3年多来,为学院和企业培训学生和员工5260余人次。从这个实训室走出的学生考取“电梯操作证”,过关率接近100%,毕业后持双证直接上岗。

迅达与学院的合作,是新时期校企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当学校瞄准企业的核心需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就被调动起来了,校企合作自然不会“剃头挑子一头热”了。

目前,四川建院与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深入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联合开展全程订单、短程订单、分流订单等多种类型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还根据岗位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考核。

四川建院与中建一局联合举办了“钢筋翻样”工程师订单班。目前,第一届68名学员已经上岗工作,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基础好、技能强、上手快,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第二届“钢筋翻样”工程师订单班67名学员已经开始组班学习。

人才培养,定位“高端技术技能型”

不少人想当然地以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流水线上的操作者”。对于这种刻板认识,四川建院党委书记孔燕并不认同:“把一个毫无经验的新手带到工地上,砌砖抹灰这些基本技能,不出3个月他就可以学会。学生来到学校,要学习3—4年,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培养‘熟练工’,这不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吗?”

孔燕说,精湛的技艺是从业者立足行业的基石。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留给学生的将是一生受用的核心素养。

从2014年开始,四川建院实施为期3年的内涵建设计划。围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7大工程,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终极目标的建设活动。目前,已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

围绕“强基础、重特色、求发展”的改革思路,学院全面实行专业课小班化教学,推行部分基础课教学使用本科教材。同时,坚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特色。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四川建院连续多年实施人才工程计划,大力引进博士、教授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目前,学院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42人,博士(含在读)8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4人。

为解决建筑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难题,四川建院成为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之一。从2013年9月起,连续4年与西华大学、四川华西集团联合招收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两个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试点中,该校探索出了作为本科教育新类型与职业教育新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与培养模式。

“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四川的建筑行业中,65%—70%的项目经理是从四川建院走出去的。”四川建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辉说,学院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服务社会,承担重大项目,创造巨大价值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对现有技术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四川建院参与的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系主任杨转运说,我们开展对该桥正交异性板的疲劳试验,以探求其实际的疲劳性能,对不同的细节构造措施予以验证,保证港珠澳大桥在服役期内安全运营。

四川建院与企业共建建筑结构技术中心,强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先后完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承担若干国家大型桥梁试验任务。

四川建院牵头完成《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开创了高职院校领衔主编地方行业全套技术标准的先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四川建院在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开展建筑人才培训,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一流教师或师傅前去培训。2007—2015年期间,共培训6587人次。

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后,四川建院针对乡镇干部、建筑工匠和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及时开展灾后农房重建专题培训,帮助灾区人民科学有效重建,提高农房建筑质量。在对口帮扶的平昌县,四川建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设统筹城乡发展大讲堂、开办技能培训专班等,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预计在5年时间内,该院将培训乡村干部1500人次,贫困家庭劳动技能培训2000人次,全力助推平昌经济发展,群众脱贫奔小康。

孔燕说,未来,我们将按照“稳规模、提质量、调结构、同发展”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卓越工程师和本科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萧立 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