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6期(总第298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青青少年 拳拳孝心
——四川7名小心少年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教育导报》2016年第86期(总第2983期) 导报四版
2016年9月,四川有7个孩子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去往北京,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内,参加一场颁奖晚会,见到了白岩松、鞠萍姐姐、杨利伟……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赤忱的孝心。

这7名孩子中,北川西苑中学初一学生任芳芳,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中心学校初三学生李佳,阿坝州汶川中学高二学生周蕊,被选为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而宣汉县峰城镇寨扁村小学六年级学生丁燕,,北川安昌幸福小学六年级学生李瑶,北川西苑中学初一学生段翔,德阳二中初一学生杨铅坤,则获得“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这些孩子令人赞叹的孝心背后,其实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小小年纪,不仅要照顾自己,还帮长辈承担了生活的部分重任。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是顽强的种子,虽然没有生长在舒适的温室里,过早地承受了日晒雨淋,却只会让他们根扎得更深,枝丫更坚挺,用稚嫩的肩膀和蓬勃的生气撑起了自己的家。

任芳芳:用欢笑黏合破碎的家

任芳芳,北川西苑中学初一学生。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毁坏了任芳芳家里的房子,也震碎了她的家。地震之后,为了重新盖房,家里贷了款,为了还款,曾遭遇车祸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的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妈妈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选择了离开。接着,爷爷因病辞世。这之后的6年间,任芳芳都是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几乎不识字,身体多病,任芳芳的爸爸任德军说:“家里的事多半要靠芳芳。”任芳芳十分疼爱奶奶,虽然年纪小,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她都会帮奶奶做。平时和奶奶一起做饭,节假日和奶奶一起下地干活。爸爸给的零用钱,她也都交给奶奶。奶奶身体一不舒服,任芳芳就焦急地去镇上给奶奶买药,没有公交车的时候,她就走路去,来回要3个小时。

懂事的任芳芳不仅在生活上看护着奶奶,还会百般设法逗奶奶笑,“奶奶有时候心情不好,我就骗她说爸爸明天就要回来了。奶奶就很期盼,等到了第二天,奶奶等啊等,还是没有等到爸爸回来,就问我不是说爸爸要回来吗,为什么还没有看到人?我就说,奶奶你听错了,我说的是爸爸下周回来,奶奶就会又好气又好笑。”

任芳芳对爸爸也十分贴心。每次给爸爸打电话或发短信,她总会在结尾的时候添上一句“爸爸,我爱你”。任德军说:“她一个小孩,心里却装着大人,让我们心里很温暖。”

面对生活的不幸,13岁的任芳芳,选择对奶奶和爸爸绽开甜美的笑容,用欢乐把破碎的家重新黏合起来。

 

周蕊:用乐观温暖渐冻的心

汶川中学高二(8)班学生周蕊,在7个孩子中她年纪最长,16岁了,个子最高,处事也最周到,一路细心地看护着弟弟妹妹。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她都会把行李从妈妈手里夺走,不肯让妈妈劳累一分,一举一动都像个大人一样,而这些都是她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习得的做派。

2006年,一直疼爱周蕊的舅舅突然罹患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舅舅原本是一名体育老师,从小,周蕊和舅舅就十分亲近,周蕊现在还记得,从3岁开始舅舅就开始抱着我,让我投篮。他打篮球特别帅,到现在我每次打篮球还会想到他。”当时舅舅只有27岁,患病后行走困难,生活也无法自理,舅舅陷入了身体和情绪的巨大痛苦中。周蕊和妈妈将舅舅接到家里,一起生活了10年。还是周蕊,坚持不懈地安慰舅舅,每天给舅舅端饭,饭碗被舅舅打翻,她就重新再端一碗。在她的陪伴下,舅舅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为了舅舅的治疗费用,母亲外出务工,周蕊就一边读书,一边照顾舅舅。她不仅承担了做饭、洗衣等所有家务活,还会“拖”着舅舅出门锻炼。瘦弱的周蕊,扶着150斤的舅舅上下楼梯,做动作。陪舅舅治疗的过程中,看到医生给舅舅按摩,她就默默地学了按摩的手法,有时间就给舅舅按摩。担心舅舅每天坐在床上无聊,周蕊就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中一笔笔地省,还利用暑假去送了1个月的外卖,攒够钱买了一台电脑,特意选了一台屏幕大的,让舅舅可以清楚地看视频,或与病友交流。。

今年舅舅37岁生日,周蕊还特意给舅舅买了个生日蛋糕,同时为舅舅亲手做了一面照片墙,贴满了舅舅从小到大的照片,让舅舅感动不已。

自从舅舅患病后,周蕊就一直关注着“渐冻症”。她为舅舅找到了一个“渐冻人”互助的平台,在那里舅舅不再孤单。周蕊在平台上了解到“渐冻症”患者的平均寿命是5年,而舅舅坚持了10年。

周蕊说:“我觉得舅舅是个医学奇迹,而且舅舅现在心态好得很,我们都觉得有希望,有一天,一定会找到治疗的方法。”

        李佳:长胖为妈妈续命

在这个人人都在减肥的时代,在最爱美的青春期,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中心学校初三学生李佳却悄悄地胖了起来,这不是因为她贪吃,而是因为她要救妈妈的性命。

2009年,李佳的母亲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15年,随着病情加重,医生建议尽快做骨髓移植,并提示供受两者之间,体重最好接近。一听到这样的消息,李佳就开始增肥了。

由于母女体重相差20多斤,李佳定下了“长到120斤”的增重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李佳开始吃以前从来不碰的肥肉,甚至吃吐过,但一看到体重增长得快了,她就特别高兴,因为这意味着离妈妈恢复健康又近了一步。“衣服紧了,以后还可以穿,但妈妈医不好,就没有人看着我长大了。”李佳说。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4岁的小姑娘“吃胖”了20斤。今年5月,李佳和妈妈的配型结果出来了,两人“半相合”,可以进行移植。但是妈妈因为病情恶化,脾脏肿大,原本定于暑假的手术时间不得不推迟,李佳心里有点着急。

有时候,孩子是一夜间长大的。以前,李佳说自己在家里也是被当做“公主”一样被宠着的,什么事情都不用考虑。8岁,妈妈生病之后,李佳迅速地成长起来,家里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会去做。

患病之后,李佳的妈妈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以放弃治疗为“要挟”,和李佳爸爸悄悄离了婚,但爸爸依然留在这个家里,而李佳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她也没有说破,3个人就这样心照不宣地照顾着彼此。

现在,李佳最期盼的就是妈妈的情况尽快转好,她和妈妈配型成功,爸爸妈妈复婚,一家人真正圆满地生活在一起。

丁燕:向命运挑战的小海燕

只看身形的话,宣汉县峰城镇寨扁村小学六年级学生丁燕要比同龄人瘦弱很多,或许,这是因为命运对她残酷很多。

11年前,还没满月的丁燕就被丢弃在山后的一片小树林中,好心的养父把她带回了家。丁家十分贫苦,70多岁的爷爷身患风湿病,瘫痪在床已有4年多,同样年迈的奶奶也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丁燕的养父曾经患过脑膜炎,留有后遗症,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从6岁开始,丁燕就毅然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

丁燕首先要照顾的是病瘫在床的爷爷,怎样省力地给爷爷翻身,怎样煎药,怎样喂药,她都熟练于心了。当别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她早已起床,扫地、做饭、料理家务。除了要照顾爷爷,丁燕还要到田间地头劳作。比如锄草、种玉米、挖地、插秧、打草。

吃完晚饭后,丁燕会把在学校学的歌曲编成节目唱给爷爷、奶奶听,自己报幕,自己表演,有时再讲个笑话,在简陋的小房子里,总能传出老人们欢乐的笑声。

生活的艰辛让丁燕更懂得了珍惜学习的机会,虽然要做很多家务,但她总是挤出时间学习,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读高中,读大学。”丁燕说。

 

段翔:青涩的守卫者

北川西苑中学初一学生段翔学习特别刻苦,因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大学,让病榻上的爸爸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5·12”汶川大地震中,段翔爸爸的脊椎严重受损,高位截瘫。刚受伤的时候,爸爸的心情很糟,段翔为了逗爸爸开心,就拉着他打乒乓球、下象棋、推着他去看山对面的猴子,只有6岁的段翔用他自己年幼的方式耐心地陪伴着爸爸,也尽其所能地照顾着爸爸,帮爸爸上站立架,给爸爸按摩,站在凳子上给爸爸理发,坚持了8年。

2012年,段翔生日那天,妈妈突然离家出走。段翔变得更加懂事,爷爷奶奶日益年迈,爸爸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以后只有我一个人,我要撑起整个家。”他说。

2014年开始,段翔爸爸住进了北川新县城的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段翔一有时间,就会陪爸爸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这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很少说话,但医生们却对他印象深刻,他的细心和坚持感染了医生,也鼓励着爸爸。

在家里,段翔对爷爷奶奶也十分孝顺。平常,爷爷奶奶出去干活,一回来,桌子上总是放着段翔备好的热水。

段翔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个建筑师,建造养老院和帮助贫困人口的房子。

 

杨铅坤:做妈妈的“小拐杖”

每天早晨,在德阳市孝泉镇金鸡村通向场镇的乡间公路上,总会看见这样一幕:一辆货三轮载着一家三口飞驰着。爸爸驾车,男孩扶着妈妈,车厢里放着修鞋的工具,还有一副拐杖。

这个男孩就是杨铅坤,今年13岁,是德阳二中的学生。杨铅坤的妈妈双脚患有先天肌肉萎缩,二级残疾,行动不便。性格刚强的她身残志坚,自学了一手精湛的修鞋技术,农闲时,夫妇俩就在孝泉镇街头摆起了个修鞋摊,靠修鞋来贴补家中的生活。

每天早晨,杨铅坤总会早早起床,爸爸妈妈往车上装工具,他就扫地、整理房间、烧洗脸水。一切准备就绪,他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出发。到了街上,他总会帮爸爸妈妈卸东西、摆摊。忙完这一切,他才会小跑着赶去学校上课。

在周末和假期中,杨铅坤还跟着爸爸妈妈一起上街摆摊修鞋。爸妈忙不过来时,他就帮着给客人刷鞋、洗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下午,该收摊了,他又忙着帮爸妈搬东西、扫地。

升入中学后,杨铅坤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工作后,也不离开妈妈,永远做妈妈的“小拐杖”。

 

李瑶:坚强的独臂天使

8年前,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当时只有4岁的李瑶被倒塌的墙壁砸成重伤,经过几次大手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李瑶从此失去了右手。

李瑶的坚强超乎了成人的想象。2008年至今,李瑶的手臂一共做了4次手术,每次都看得爸爸心痛、不忍,但李瑶从未喊过痛。为了让家里人放心,李瑶学会了用左手料理一切,从生活到学习都靠自己顽强成长。她说:“我一只手不比别人差,我不想让家里人替我担心。”

李瑶爸爸长年在浙江打工,家里的农活基本靠爷爷奶奶,而照顾4岁妹妹的责任,就落在李瑶的身上。每到周末,李瑶就和妹妹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然后帮妹妹洗衣服,做完家务后,带着妹妹玩耍,李瑶还会教妹妹认字。在北京待了5天,李瑶十分想念妹妹,回成都时,她背了一书包的糖果,都是带给妹妹的。

李瑶爸爸说,地震之后,他们都很担心李瑶因为自身残疾而自卑,但李瑶的积极乐观打消了他们的担忧。这个坚强的女孩,不仅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每年寒暑假,她还会去参加公益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和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