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71期家教周刊(总第332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儿童节不仅要让孩子快乐
《教育导报》2019年第71期家教周刊(总第3328期) 导报二版

■张文博

盼望着、盼望着,六月来了,儿童节到了,我们总喜欢说,让儿童节回归快乐本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5月开始,身边有孩子的朋友都在纷纷吐槽,除了学校要搞六一儿童节汇演,什么舞蹈班、英语班、美术班也闻风而动,打着关爱儿童的旗号举办“六一”活动,不但要求孩子参加,连家长也不放过,美其名曰“要有参与感,给孩子一个难忘的节日”。可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演出费用支出,家长还得请假抽时间排练节目。孩子倒是玩高兴了,可被各种“六一”活动“绑架”的家长有的甚至要赶两三场,真是有苦难言。

儿童节走样变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这个本该充满童趣的日子里,成年人似乎成为了导演,而孩子则成了演员。还有不少家长为给孩子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买玩具、吃大餐、外出游玩……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愿望,引来各路商家纷纷加入儿童节经济大战。

其实,儿童节背后的意义并非如此。六一国际儿童节缘于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其宗旨是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从其来由可以看出,儿童节的真正主角不止是儿童,也并不是一个娱乐化的节点,与“买买买”的关系更不大。

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在商业化的潮流中,无论在哪个国家,儿童节的原味都淡化了,并渐渐转向了娱乐化、消费化。不仅如此,成年人对儿童节亦情有独钟,趋向于借儿童节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和眷恋。儿童节越来越变得物质化、礼品化和功利化,所有这些节日玩法,事实上是在消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沉重历史。

丰厚的物质奖励、高端消费,并无助于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现在一般家庭都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们其实也不缺礼物,如果家长把节日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消费,孩子们不仅不会感受到快乐,还容易养成攀比的不良习惯。

儿童节需要仪式感,更需要回归它特定的意义。在这个节日里,多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与精神诉求,多去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发育和成长,提升他们对爱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做一些应对逆境的训练,更有利于他们未来追求美好的生活。在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幸福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今虽然生活富足了,但仍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幸福的。比如,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很多儿童的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每天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在巴勒斯坦、伊拉克、索马里等战火纷飞的国家,还有许多儿童在冲突中受伤,甚至死亡。……不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承载着爱与关怀的使命。比如,孩子需要爸爸妈妈陪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需要爸爸妈妈陪伴。有了陪伴的理念,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的情感会逐渐丰沛,超越自我的界限。

真正爱孩子,必为之计之长远。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六一儿童节不仅要让孩子快乐,更应该严肃思考我们对他们成长产生作用的所有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