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72期教师周刊(总第332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甘忍孤清苦 德被满天星
《教育导报》2019年第72期教师周刊(总第3329期) 导报四版

——记旺苍县天星乡木瓜小学教师李德清

■实习记者钟兴茂记者刘磊文/图

天星乡木瓜村,距离广元市旺苍县70余公里,是一个海拔近1500米的高山村。村子常住人口只有1300余人,近些年来,却相继走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考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佼佼者。2017年,该村又出了第一个清华大学生。

在这些学生的求学经历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36年坚守在天星乡木瓜小学的李德清。

1

1984年,高中毕业的李德清回到木瓜村。本有机会到乡镇做行政工作,父亲却主张他当老师。“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教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父亲说。就这样,李德清留在木瓜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那个年代,代课教师的工资非常低,李德清每个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钱,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清贫。“很多时候都有揭不开锅的感觉。”李德清回忆,有一次,家里的米斗见底了,眼看当天就要断炊,他就让妻子背着40多斤胡豆,来回走了6个小时山路,到集市上换回20斤大米吃。很多老师无法忍受这种清苦的日子,纷纷辞职。看着身边同事陆续跑到沿海城市打工,很快就挣到“大钱”衣锦还乡,李德清也心生羡慕,好多次都下定决心不干了,可每次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眸,听到乡亲们挽留的真诚话语,他的心就软了下来。“教了那么多年书,对学校、对孩子们有很深的感情,不是说走就能走的。”他说。

2000年,李德清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工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他更加坚定了对教育职业的热爱。30多年过去了,木瓜小学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老师也来来往往很多个,唯一不变的就是李德清以及他守护学生、守候教育的那颗心。

2

木瓜小学现在只有23名学生,一二两个年级。6年前,最后一个与李德清搭档的乡村教师退休后,他便实行复式教学:上半节课给一年级讲解算术,下半节课又走到隔壁二年级班讲解计量单位。

虽然教学条件艰苦,可李德清的教学质量并不差,他开齐了所有课程,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辅导每个孩子。每年,他送出去的学生,都很受高一级学校的老师喜欢、夸赞。

李德清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家孩子来看待。一次,有个调皮的学生玩耍时摔倒导致手臂脱臼,疼得哇哇直哭,李德清见状,赶紧找来一个大布袋把学生绑在自己身后,骑着摩托车绕了几十公里山路送到最近的医院包扎治疗。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年事已高,那段时间,李德清干脆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照顾。

木瓜小学没有食堂,长期以来,学生的午餐就啃冷馒头,或吃饼干、面包。李德清看在眼里,十分心疼,在他的申请下,天星乡中心校给木瓜小学打了灶、添置了厨具。小伙房有了,可因为工资很低,很难请到为学生做饭的人,李德清便想到了在县城帮女儿带孩子的妻子。2018年底,他好说歹说,终于把妻子给叫了回来,每天中午给学生做一顿热乎乎的饭。因为这事儿,女儿没少埋怨他。

“下雨天李老师会送我们回家。”“生病时李老师会给我们找药。”“李老师会陪我们玩游戏。”……课间,孩子们对记者说起李老师的好,话匣子就关不住。

3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木瓜小学原来的校舍成了危房,需要重建。师生们不得不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上课,夏天,帐篷闷得跟蒸笼似的,一节课下来,师生们全身都湿透了。那段时间,李德清两头跑,上课时孜孜不倦给学生讲解知识点,下课后又张罗新学校的建材和工程监督,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说不出话来。

就在新校舍即将竣工的一天,李德清骑摩托车回家,因为路面湿滑和身体疲惫,连人带车摔下了10多米高的山崖,摩托车破碎的反光镜将他的脖颈划出一条又长又深的口子,差点伤及动脉,左边肋骨也摔断了两根。好在抢救及时,李德清死里逃生。医生告诫他至少要住院休养1个多月,可他惦记班上学生的课没人上,两个星期后就坚持出院了。当他拄着拐杖回到学校时,学生们自发从家里带来苹果、从山上采来野花,站在校门口鼓掌迎接他,李德清感动得热泪盈眶。

提前出院让李德清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现在,每当刮风下雨,他脖子上的伤口就会肿胀发痛,但李德清并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提前出院。”

4

随着农村校点布局调整,许多村小都撤并了,只保留了特别偏远的村小。天星乡的村小点也由原来的10个撤并为现在的3个。为了给这些孩子更好的教育,天星乡中心校每个月都会安排音乐、体育等艺体教师到村小轮流送教。学校也装上了远程教学设备,可以通过屏幕观看乡镇和县级优质学校的课堂。

每次送教老师来,李德清也跟学生一起上课、学习。“李老师虽然年纪大,但很愿意跟我们年轻人学;如果哪个学生动作不会,他就自己学会了来跟孩子们示范。很有活力,感觉一点都不像一个老教师。”天星乡中心校音乐教师杨梅说。

“这里的学生真心喜欢他,乡亲们也爱戴他、敬重他,好多家里的两代人都是他教出来的。”天星乡中心校校长侯爱民告诉记者,李德清本来有好多次机会可以调到中心校或条件更好的学校,他都放弃了,坚守在这里。

李德清今年56岁,再过三四年就要退休了。他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退休后木瓜小学如果没有老师,学生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他希望有更多政策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可以鼓励更多年轻教师扎根乡村。

“退休前,我最大的愿望是能为木瓜小学带出一两个扎根乡村教育的接班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