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74期校园周刊(总第333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资中县兴隆街镇中心学校用活劳动实践基地——一亩九分地搅活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
《教育导报》2019年第74期校园周刊(总第3331期) 导报二版

■吴向东 文/图

近日,在资中县举行的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研讨会上,位于该县浅山区的兴隆街镇中心学校的“快乐小农场”体现出独特魅力,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这块占地一亩九分的小小植物种植园,成了学校开放的大课堂,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校长忧思

黑板上怎能种出庄稼来

谈起学校为什么开辟小块土地时,校长张超说:“国家一直在倡导劳动教育,但是庄稼不是在黑板上能够种出来的。”在张超看来,劳动教育需要真实情景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记忆。

张超明白,劳动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农家娃”不懂农家活的现象,许多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效实施劳动教育,2017年,张超到江苏南通参加校长提高班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在张超的思想深处碰撞出了火花。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与当地村委和村民达成协议,租用了学校围墙外一块闲置土地。于是,一个凝聚育人智慧、独具教育特色的“快乐小农场”应运而生。

农场建成后,如何在学校科学的管理之下,成为实践育人的宝地?学校根据农场地形特点,将土地进行了划分,全校15个班各有一块“责任地”,每块土地上标识着责任班级,落实管理责任。孩子们有了一片自己种植果蔬、花草,与自然互动的场地,大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随之提高。在劳动实践中,他们学会手脑并用,体验收获,真正明白“我劳动,我快乐”的人生道理。

●孩子乐学

劳动是最好玩的课程

“到农场劳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堂课。”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田庆忠说,自从建起了“快乐农场”,学校1-6年级的劳技课堂就搬到了地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季节时令,分别种植四季豆、莴笋、茄子、辣椒、丝瓜、黄瓜、葫芦瓜等蔬果。自己动手播种、浇水、除草,学习农具使用、果蔬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能。六年级二班学生罗宇豪说:“我们在自己的菜园里一天天看着黄瓜仔发芽、长藤、结果,这可比书本上写得有趣多了!”

孩子们可以亲自耕种,与土地亲密接触,除了培养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了合作。在农场,笔者看到几个孩子正抡着锄头、将土地挖出一排排的垄沟,另外几个孩子则将蔬菜苗移植在挖好的土垄里,而负责浇灌的孩子早就将水桶灌满了水,等待浇灌。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团队合作中,一株株的菜苗绿了整块田地。

到了收获季节,孩子们穿梭在绿油油的蔬菜园地中,忙着采摘。他们把成熟的蔬菜送到食堂加工,兴高采烈地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七年级学生李敏在作文中写道:“尝到我们亲手种出来的蔬菜,味道真的不一样,有幸福的味道、快乐的味道、成长的味道。”

●课程融入

进入农场不仅是劳动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就不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只有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们建快乐小农场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在亲身劳作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时,张超想到的是把小农场办成大课堂。

学校提出,要让农场成为学生感知自然、感受生活、品味幸福的课堂。基于这个理念,小小农场就不仅限于“种植”和“农耕”,而是要将农场里的活动融入课程,融入学科教学中。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八年级一班班主任孟永勇深有感触地说。孟永勇在班上开展“校园植物大搜索”,引导学生上网“查一查”,了解、拓展本班种植的花草、果蔬的相关知识。

在学校的倡导下,各学科的老师也把农场作为实践基地,探寻与学科教学结合路径。一方面,他们让学生把各科学到的基本知识、能力等应用到实践之中,建立起课本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根据节气的变化,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带领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观察花草,对色彩有了认识;一年级孩子在田间建立了对数、形的认识;在园中观花、看鸟、种植,这是学习生物;用英语分享劳动感受,英语也得到了训练;真实的生活情景体验,也为写作带来了丰富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