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78期家教周刊(总第333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好父亲”的教育智慧
曾永强
《教育导报》2019年第78期家教周刊(总第3335期) 导报一版

曾永强

父亲是什么?父亲是责任的代名词,是一个家庭支柱的象征,是子女眼中男子汉的第一形象。……古往今来,关于父亲的阐释很多很多。

我认为,父亲应该是一座高山,为子女撑起一片天地;父亲是一片大海,有容纳子女的胸怀;父亲,是一盏明灯,照亮子女前行的路。

《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亲”的作用举足轻重。

无条件地爱孩子

多年前,我读到过一段对话。孩子问父亲:“爸爸,您什么时候最爱我?”父亲回答:“当你考到班上第一名时、当你百米赛跑跑到最前面时、当你参加青少年宫组织的钢琴演奏回来时……”孩子很失落地说:“爸爸,当我某天一无是处,您还爱我吗?”父亲顿时沉默了。“学霸都是来报恩的,学渣都是来报仇的。”当看到这句话时,我同时也在反思: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学渣,我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吗?

“父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的父爱却走样变形了。父亲爱孩子,这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天性,这种爱应该是坦诚的、宽容的、无私的,如果因为孩子取得了某方面的成绩而“示爱”,往往容易造成“父亲只爱我成绩,而不爱我本人”的误区,“好父亲”应该爱孩子的全部,而不是选择性地爱孩子的优点。

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父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任导师,既然是导师,就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示范。

李苦禅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和榜样示范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还有一个故事,也时常警醒身为“父亲”的我们。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在酒馆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有一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把路铺了厚厚的一层。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样向酒馆走去,走着走着,他听到后面发出奇怪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原来是放学的儿子,儿子正顺着自己的脚印走过来,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多有趣!”儿子的话让父亲心头一震。他立刻意识到:“如果我去酒馆,儿子顺着我的路走,也会找到酒馆的。”父亲马上改变了行走的路线,向家的方向走去。从那以后,他改掉了喝酒的习惯,再也没有去酒馆。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在学校里,他们以优秀的同学为榜样;在社会上,他们以优秀的同龄人为榜样;在家里,父亲义不容辞地成为他们的榜样。

即使你是一个性格张扬、个性十足的人,如果你能够为了孩子而改变自己,为他们树立榜样示范,那么,你就是一个“好父亲”。一句话,你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陪伴孩子成长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个道理估计谁都知道,但是,怎么陪伴却是家庭教育的难题。曾经有朋友向我倾诉,自己也经常陪伴孩子,但孩子就是不“买账”,总是嫌自己啰嗦、麻烦。还有朋友表示,工作太累了,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其实,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儿子在三年级时转学到了一个新学校。但是,孩子过来之后,总是叫苦说适应不了节奏。怎么办?我在新单位工作,压力也很大,工作也很累。但是,困难总不能让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一个人扛下来,于是,我毅然选择了陪伴。

我和儿子一起制订了一个“郊外朗读”计划。每周,我和妻子陪同儿子在城市周边的公园、景区、生态湿地耍半天,他选择三篇优秀作文朗读,我负责录像、存档并发给老师,然后分享朋友圈,打卡记录,初步计划坚持30次。一开始,孩子感觉很别扭,有游客在的时候不敢读,读起来也很不流畅。于是,我就和他一起读,活动进行到第10周的时候,孩子就能大胆而有感情地朗读了。

通过这个“郊外朗读”计划,我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了,同时也增进了和妻子的感情。儿子也逐渐适应了新学校,各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更喜欢在书店里看书了;课前三分钟朗读经常被老师表扬;作文水平进步迅速,偶尔还有小文在报纸上发表。

陪伴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能抽时间陪伴孩子,请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青春期或者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来讲,父亲的陪伴尤其需要。陪伴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陪孩子游泳、踢球、读书、看电影、旅游等。“好父亲”一定是一个喜欢陪伴、善于陪伴孩子的人。

给孩子安全感

“父亲”这个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家庭的护卫者、孩子的保护神。

关于安全感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比如,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做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妮也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

在家庭教育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的作业不抓紧做完,看看明天老师不收拾你。”“这次半期考试,你如果没有考好,今后就不能戴电话手表去学校了。”“这次学校的队干部竞选,你不竞选个副大队长之类的,下学期就转学。”……这种“恐吓式”或者叫做“威胁式”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粗暴的问题,更严重的危害是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觉得每天的学习似乎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

还有,夫妻在家里不分场合的吵嘴甚至动手,也是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不少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家庭环境不和谐、不温馨,让他们觉得这个家已经没有安全感,没有呆下去的必要了。

在协调家庭关系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大部分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父亲”这个角色的作用发挥得极好。所以,才有“一个家庭不能缺少男人,特别是一个敢于担当‘磨芯’的男人”的说法。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里写道:“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鲁迅先生的话其实也在点明,在中国做“父亲”委实不易,但越是不易越应该去尝试。

如果你想让孩子从你的身上获得安全感,我建议“好父亲”们注意一下禁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动武、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安排孩子做事、不要处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孩子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父亲,应该回归“父亲”的属性:既当一个家庭教育的出卷人,也当一个家庭教育的答卷人;既当一个家庭生态的规划者,也当一个家庭生态的建设者。此外,父亲还应该成为一个家庭的脊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引领者,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么祝贺你,你离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