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1期校园周刊(总第333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在技术创新中变革教育内核
《教育导报》2019年第81期校园周刊(总第3338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殷樱

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的目光就盯着黑板上的茄子、大葱、汤勺……好奇又兴奋。学生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 scratch程序设计软件编写乐器程序,几条简单指令,就听见教室里响起了各种动听的音符。日前,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的老师田再来在北京举行的“2019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上了一堂校本创新课例《厨房创想音乐会》,该课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其实,田再来的这堂课早在“2016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就荣获现场上课一等奖。“同一个舞台,却有不同的感受。”田再来感慨道,3年前的课更多体现的是信息技术的元素;而现在的课,更多体现的是学科的融合。“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它改变了教学结构,也重构了课程,让老师更关注学生个体,回到教学的核心——生本。”

3年的教学实践,让田再来对信息技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探索。作为黄敏丽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他个人的变化只是学校的一个缩影。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以下简称“银都紫藤小学”)自2015年建校以来,便开始进行智慧教育实践,从如何用技术到用好技术,学校正在思考:如何让技术的使用从量变走到质变,从而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老师往后走,学生往前走”

给出一个项目,学生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酷乐宅”控制板将厨房中常见的茄子、黄瓜、香蕉等瓜果蔬菜与电脑连接……在田再来的《厨房创想音乐会》展示课上,学生操作失败,会换个思路去尝试,其他小组也可以给出相关建议,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件“厨房乐器”。在这堂课上,主角是学生,而老师则退到后面变成一个观察者。

“我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田再来说。过去他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而现在,他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然而,这节课也离不开技术的介入。田再来采用智慧教学策略,通过IRS作答、抢权、推送等智慧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对学生的关注度。借助 HITA即时影像,让台下的观课者清楚地看到学生一步步操作。

在观看完田再来的课,全国小学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潘克明表示,田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过程具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体验感受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学生课堂再生资源的显著特点。

在这堂课上,看不到技术有多“炫酷”,看得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技术给生本课堂提供了环境,改变了课堂结构,也改变了老师的教育理念。”田再来说,当技术工具变成教学环境,老师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也就多了一些思辨,“当用则用,教学的核心不能丢。”

老师往后走,并不代表老师的教学和备课就变得更加轻松。田再来是学信息技术专业的,为了上好这堂课,他向科学老师学习电路知识,向音乐老师学习乐理知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不同学科知识融入进去,关键就在于“融合”。无论是知识的融合,还是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最终都要落在“生本”上。

技术创新了,教育内核如何突破?

北京活动结束后的第三天,银都紫藤小学举行了“紫藤季”暨“黄敏丽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总结活动,这也是对全校老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各学科老师纷纷走上讲台进行“大比武”。

王俐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棉花姑娘》,技术助力创设情境,生生互动,智慧阅读;冯莲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优化》,体现生本理念,分层推送,实现同步差异化教学……此次活动的评课议课环节还采用智慧教研新模式——智慧标记即时评课。专家和观课老师在课前轻轻一扫,就能在执教老师上课的同时进行点评,点评建议汇聚在云端。课后,只要打开苏格拉底平台,这些点评就可同教学实录一同呈现,让评课方式即时性、多样性、便利性。

所有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挑学生”回答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用技术?如何使用技术评分系统才不至于限制老师的发挥?……在观摩了老师的课堂,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提出一个疑问:“有的时候,不用技术是不是比用技术更好?”

作为评课专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成都市未来学校项目指导专家陈静萍表示,要用“拿来主义”的精神来理性看待技术,让技术适当地融入教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怎么用起来,第二个阶段是用得恰不恰当,第三个阶段是教育内核是否朝着未来发生了改变。银都紫藤小学的智慧教育正处在第二阶段,其实,目前大多数实践智慧教育的学校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教育内核如何突破。

陈静萍认为,技术应用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是教育内核的变革,包括学习方式的变革、师生角色的变革等,这些变革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实现。另一方面,教育的变革要考虑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和边界。比如,以前学生无法获得无所不在的资源,现在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角色就必然要重构。因此,不能忽视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根本内核。

在银都紫藤小学校长黄敏丽看来,通过推送、智慧挑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障碍能够被记录和分析,且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做出更符合学情的教学决策,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课后补救,利于家长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教与学形成了一个更生态的、更生本的生态圈,一切的行为都指向学生更个性化、更高效地学习。

信息化如何推动教育内核的变革?黄敏丽表示,学校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从学校管理方面,借助大数据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画像。无论是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学校都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手段,前置培训内容,提倡翻转式的活动,并不断提炼各种培训模式。在此过程中,也为师生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学校也因此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