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3期教师周刊(总第334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自我精进的 现代教师
《教育导报》2019年第83期教师周刊(总第3340期) 导报一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刘波

今年,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两次对华为创始人、 CEO任正非进行专访。在专访中,任正非从国家发展竞争优势、科技创新等方面谈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谈到了基础教育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任正非认为:“把教育做好,国家才有未来。因此,要提高老师的待遇,再穷也不能穷教师,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去当老师,让优秀的孩子愿意学师范,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他呼吁,要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国家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竞技中获得成功。

当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发布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各地方党政陆续召开了教育大会并出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也将进入到新时代。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形势,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一名成长型教师,在进德修业中不断提升自我,是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现实&未来

呼唤提升教师职业生命

在任正非为教师提高待遇呐喊助威时,我们不妨再来听听另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吴非的声音。他的文章《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吴非提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它既要经过学历教育,还得不断地学习,只有通过“严格、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他进一步提到,现在教师自觉学习,保持专业修养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可见,有些教师还配不上专业人士的称号。

现在,“未来已来”的说法非常流行。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而谈及“未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教育的影响和改变。毫无疑问,未来教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那么,面向未来的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挑战,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有一种职业上的危机感,在各行各业机器取代人的大背景下,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当好知识的搬运工的话,则很有可能不如机器人。在2017年10月,河南省曾开展过特级教师对垒智能机器人的人机大战实验,结果是 AI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可见,在知识的传授上,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教师。

有学者认为,智能机器人无法完成“随机应变”“复杂人际”等相关的工作内容,无法取代教师职业,未来教育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有一句话同样值得警醒: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懂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懂技术的教师。

可以说,在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里,教师要不被淘汰,必须学会与人工智能共舞:在多学人工智能无法做的事的同时,要善于把人工智能为自己所用。

今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了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七大任务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各级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切实提升自己的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道考题。

自长&助长

◆慢成长和不再长值得警醒

客观地说,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在成长上具有内生力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的成长是靠着外在激励措施引领的。“高级后不作为”的现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中还没有设立正高级职称时,很多教师评上副高后就到顶了。不少教师从评上职称前的奋发有为就变成偃旗息鼓了,公开课不上了,文章不写了,班主任也不乐意当了。当然,这一点,在实行“县管校聘”后好了些,但这同样是外力的介入。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里,教育系统还算是非常安逸的。企业里出现的中年危机,教育系统里并没有感觉。不少上了一定年纪的教师还认为,自己年轻时也曾努力过。事实上,当机器换人真正到来,被淘汰的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教师。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在职业认同中唤醒教师成长

在很多社交群里,不少教师的语言中体现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负面评价。现实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职业认同,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清楚的认识,对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有积极应对的心理准备。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既然从事了教师职业,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工作要求以及面对的压力和挑战,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同时,教师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自己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做一个有目标感、有奋斗感的教师。这样,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有着应对未来挑战的心理准备。这样,即便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一个有准备的教师是不会有“本领恐慌”感的,因为这已经在他的职业认同的范畴内,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用中已经有了应对的措施。

教师增强职业认同,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提升职业幸福的基础。一个职业认同度高的教师,会以做一个好老师为追求和使命,并在实践中把自己打磨为一个好老师。

本学科&跨学科

在突破学科本位中精进

◆德育为一切学科之本

最近,网红教师张祖庆的一篇《学生天天都在过节,哪有时间读书》的文章在微信上刷屏。很多人说,这篇文章说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心声,因为学生过节,教师就多了很多事情。事实上,活动育人是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每所学校每学年至少过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这四个校园节(会),并鼓励学校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和各类纪念日开展好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校过很多节是标配,只要学校精心策划就行。

一线教师对张祖庆的这篇文章叫好,也说明不少教师只是突出了自己的学科本位,而没有树立全局的教育观。

现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呼声也比较强烈,也就是说每一门学科都要发挥好其特有的育人价值。这进一步说明了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按照今天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好学科思政的作用。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话:全员德育,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那么,每一位教师是否都具有德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样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家校共育方面,教师和家长是同盟军,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这一点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共同目标上,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但是,现在教师和家长关系紧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去年6月,一位小学班主任因为和家长在家校群里闹矛盾而要辞职的做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实上,这位教师在处理和家长的关系上,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处理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赢得家长的支持,这样教师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家校关系的处理上,教师是要起好主导作用的。可以说,处理好同家长的关系,应成为教师的一项专业能力。

◆教师跨学科修炼的途径

一是提高研究水平。最近,李海林老师在其新著《语文老师如何做科研》的封面上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那就是教书、育人、科研。”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很多老师都认为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研究与自己无关。其实,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身的成长。可以说,中小学教师要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日常的工作,让自己过上一种有“研究味”的教育生活。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行动研究,但通过研究可以把阅读、实践、思考、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多点探索的味道,少点重复的枯燥。

在国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教师由于其职业性质,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和先行者。但很多调查显示,教师整体阅读状况并不容乐观,应然追求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依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阅读,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是切实可行的。

对于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经说过一句形象的话:“今天的教师没有办法不研究,因为处处是挑战,步步有陷阱,到处都是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是在研究中提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研究,并不一定是各级立项课题,而且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名分的“草根研究”。当然,教师可以在“草根研究”和立项研究中自由行走,两者并没有截然的分野。

二是进一步引领家校共育。客观地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家长自己获得各类教育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也非常便捷。因此,今天的教师,如果真的想让家长从内心真正服自己,并不容易。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倪景润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那么,现实中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力能胜任目前的需求吗?今年3月15日,《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头版头条刊发《教师还得“教好”家长——看“家庭教育春天里”的教师担当》。在这篇报道中,教科研专家、校长、教师从各自角度阐述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整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力不足。有校长指出,如今城市学校的很多家长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不够的话,家长就不会买账。有的校长也明确指出,应该把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可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力,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的现实话题,成为了自己需要迫切提高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