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6期家教周刊(总第334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 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教育导报》2019年第86期家教周刊(总第3343期) 导报三版

         ■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许颖

记得几年前,在去北京开会的火车上,同行聊天间问道:“父母作为教师,对你的教育有哪些影响?”一时间,我竟哑口无言。一方面,自己从未遇到过关于成长教育的发问;另一方面,人总是对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对过往经历很少提炼总结。于是,之后每当空闲下来,我都会想一想这么多年来,父母对我有哪些影响。

30年任教生涯,不变的坚持

我的父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在周边几所学校辗转,不说桃李满天下,也目睹着一届届学生从儿童到青壮年,再到学生的孩子们也成为自己的学生。

旁人来看,这么多年总教那几本教材,总讲那些相同的知识有多么枯燥无味。但父母却对这份平凡的工作有一种使命感,再苦再累、条件再差的任教岁月也都能默不作声地扛过去,不辞辛劳,不计得失。

去年,他们领到了教育部颁发给乡村任教30年教师的荣誉证书。那天周末回家,见到证书的我不禁感叹,原来我的父母就这样坚守在家乡的三尺讲台执教30多个年头了。一纸证书,既是流逝青春的纪念,也是对老人精神方面的鼓励,更是对无数像他们一样长期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们的肯定。

在我小时候,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微薄,父母要养育两个孩子,维持一个家的生计。因此,除了教书,他们平日里还要耕耘自家的一亩三分田。

记得我读书时,早上六七点就要到校,母亲经常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上班前准备好女儿的早餐,洗衣服,喂好鸡鸭,打理菜园,忙完一切后,天才微微亮。下班后,又要去田地里拾掇一番。那时,家里的一日三餐、粮食储备基本都由父母亲手劳作。

因为要花时间在种田地上,批改学生作业试卷、备课的事情就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完成,挑灯夜战成了他们的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书育人的辛劳和耕种田野的繁琐让他们把日子过得质朴又忙碌,而我们这些子女,也在他们细心的照顾下,渐渐成长起来。

“润物细无声”的家风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父母亲作为教师,算是当时家乡那片小天地里不多的文化人,宽厚待人、友善邻里、孝敬长辈、助人为乐是父母一贯的行为作风。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家族延续着上慈下孝、爱人如己的传统,这么多年来一直相处和睦。邻里们遇到解不开的矛盾,或生活上的困难,也习惯找父母评理、帮忙。因此,乡亲们也非常尊敬他们。

之后,我们一家人搬到城里多年,父母逢周末节假日还是要回老家,替家里的老人提水、打扫卫生、做点饭菜、置办东西。每次回去,乡亲们也都热情地簇拥在我家门口的操场上,和父母们畅聊。

回顾成长历程,我对家庭生活的记忆多是幸福和平静的,或许父母没有说过什么对我有影响的话,但他们的为人处世、行为风范都刻在我的脑海里,熏陶着我。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去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学生视“父母”为最崇拜的人生榜样,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温暖的家”。这份报告似乎也验证着那句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成才的一片泥土,我们每个人虽是独特的存在,有自我发展的道路,但身上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印记。回首过往,作为教师,父母一辈子践行着“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他们默默无闻营造的家风,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路灯,静静地照亮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启迪着我,也让我以教师家庭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