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6期家教周刊(总第334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亲子关系权利之争背后的秘密
《教育导报》2019年第86期家教周刊(总第3343期) 导报三版

为解决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成长的各类问题,家教周刊联合成都春泥夏花教育开设心理专栏,为各位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分析与方法指导。

 

明明妈妈说了她与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上周日,天气晴朗,她兴致勃勃地带着明明去商场,明明看到一个很可口的小蛋糕,妈妈也很爽快地买给他。没想到,明明正准备吃,蛋糕却不小心掉在地上,他的衣服也被蛋糕弄脏了。明明妈妈当时就火了,大声责怪他:“你怎么搞的!”明明愣了两秒,然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特别委屈。

顿时,商场里的人都看了过来,明明妈妈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让孩子不要哭了,可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无奈之下,她只能想办法安慰儿子。结果,孩子要求再买一个蛋糕,明明妈妈更生气了,说:“蛋糕是你自己掉在地上的,把衣服也弄脏了,是你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孩子一听妈妈不同意,越哭越厉害……

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朋友都不陌生,一个孩子嚎啕大哭,一旁的家长焦虑、烦躁、吼叫,或双方进入冷战。可这种矛盾是不是只有陷入僵局这一种结果呢?如何处理才能够化解这个局面?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同事或朋友之间会怎样?可能再买一个蛋糕就解决了,甚至还会安慰犯错的那一方,告诉他这只是一件小事情,不必放在心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情况就完全不同呢?

因为表面上看这是孩子和家长的小矛盾,其实,它暗藏着有关心理学的秘密——亲子关系的权利之争。

对于家长而言,在这样的场景中,很容易将自己定义为“权威”的角色,家长说什么就希望孩子照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想法与家长不符,就被视为挑战权威、底线。但家长反思一下,很多事情真的那么不可原谅么?

对于明明妈妈遇到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种的化解方法,只要可以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圈,问题就简单多了。家长可以从以下三点去思考:

第一,孩子并非故意犯错。对于他而言,孩子也非常希望吃到蛋糕,弄掉并非本意。他的心里也非常难过。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与孩子保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先接纳他的小失误。毕竟人无完人,成人也会偶尔犯错。

第二,面对孩子的要求,可以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例如,以“回家后洗弄脏的衣服”为代价,再满足他的要求。让孩子知道,无心之失也需要承担后果,增加孩子的责任心。

第三,家长可以抓住时机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妈妈当时也会烦躁,很生气”等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此以往,孩子还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情绪。

最后,把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话送给家长们:“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并非因你而来,他就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