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8期新闻周刊(总第334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熊永伦:山里的孩子在等着我
■文/实习记者钟兴茂 图/本报记者倪秀
《教育导报》2019年第88期新闻周刊(总第3345期) 导报四版

熊永伦一家和小寨村小的学生(部分)在一起。

凌晨5点过,兴文县川云山主峰黑帽顶还笼罩在夜色之中,山中小寨村的一户人家已经亮起灯。男主人名叫熊永伦,今年已经66岁,他帮着妻子做完一些家务,天蒙蒙亮了。就着微微晨光,他出门了,步行将近1个小时,到达了小寨民族小学(以下简称“小寨村小”)。早上天不亮就出门去学校,晚上几乎天黑了才回家,作为教师,熊永伦已经这么过了43年。

从1976年站上三尺讲台,到2013年退休,再到被返聘为校外辅导员、音乐老师,熊永伦已经习惯了在黑帽顶山上山下的学校奔波,其间他有好几次机会调去兴文县更好的学校,但是心里总有个声音提醒着他:山里的孩子在等着我。即使小寨村小的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始终坚守在这里。

“三语”教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兴文县是四川最大苗族聚居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位于黑帽顶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全村700多人,苗族同胞占了80%以上。1953年,熊永伦出生于此,他是村里少有的读过书的人。1976年,熊永伦从叙永县读了一个一年短训的师范班后,回到大山里的小寨村当代课老师。他的父亲非常支持他,对他说:“山里娃有文化才走得出去,你要好好教。”

熊永伦干劲十足,尽管那时候学校条件极差,只能用高板凳当课桌,学生自己带小板凳上课。刮风下雨,老师学生都得在教室里戴上斗笠,但他从不觉得艰苦,一心想着把课上好。无奈的是,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好多都辍学了。

“读书不如多放羊”一些村民不重视教育,农忙时,很多学生都被叫回家干活,还有一些家长干脆就不让孩子读书了。“得让山里的娃娃进学校念书呀,没有知识就走不出大山了。”熊永伦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去做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把孩子送到校园。有的村民根本无钱支付孩子念书的费用,他就自掏腰包为孩子们垫付学费。这些年来,熊永伦一共给学生垫付了多少学费,他自己也记不得了。

让学生进了学堂,留在了学校,可怎样才能学得好呢?很多低年级的苗族娃娃听不懂汉话和普通话,这成了熊永伦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很多老师留不下来的原因。“上课学生听不懂,成绩上不去,老师再有干劲也没用。”熊永伦说,“其他老师教不了,我得教呀。”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三语教学法”,先用苗语讲一遍,再用方言和普通话复述。这个方法很快就起到了效果,学生们听得懂了,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多了两倍,但娃娃们听得懂了呀!”熊永伦一脸的欣慰。

第二课堂,传承苗乡文化为学生开一扇窗

熊永伦从小就喜欢唱苗歌,总爱跟着长辈一起哼唱,长大后,他的牛皮鼓敲得震天响,芦笙吹得声声入耳。他不仅音乐天赋高,还能自己制作各种乐器。可熊永伦渐渐发现,山里会唱苗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懂传统习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苗族婚嫁和一些重大节日的习俗、礼仪很多苗族后生都搞不懂了。”熊永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得让苗乡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呀。”在学生中普及和传承苗族艺术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将苗家的音乐、舞蹈艺术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余文化活动,开设了“苗家乐”第二课堂。为了不耽误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他索性住在了学校,为的是等到孩子们放学后给他们上音乐课。他还设计出独具苗乡特色的课间操——“竹竿舞”“挤芦笙”“牛角舞”等,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熊永伦的努力下,许多苗族孩子都成了登台演出的苗族艺术能手。1993年,熊永伦自编自导的《苗家乐》参加四川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获得了银奖。“因为苗族艺术,山里的娃娃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到了成都、到了大城市。”这是熊永伦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他进一步意识到传承苗乡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熊永伦同时也是兴文县苗族促进会副理事,他还积极组织县内苗族教师充分整合苗族文化资源,编撰了兴文县民族教育语言、声乐、舞蹈、体育、器乐、工艺美术六类校本教材在全县推广使用。多年来,他自主编导的原生态苗族文化艺术节目《阳光下的苗家娃》《苗家乐》分获省教育厅一、二等奖,《欢乐苗家》代表宜宾市参加了全省“新农村、新农民”文艺调演,《鼓乐笙歌》等节目先后获市县各类嘉奖20余项。

一位从小寨村考出去的女大学生说:“是熊老师的苗家音乐为她打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熊永伦曾带着她参加各项艺术比赛,“苗族艺术帮我开阔了眼界,也提升了修养,让我能更充分地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

父女接力,奉献村小直到走不动那一天

2006年,熊永伦的三女儿熊宗琴高中失利。他1994年才转正,工资低,家里人口多、开支大,没有能力供女儿继续读书。熊宗琴也体谅父母,虽然想过复读,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她决定外出打工。

“你留下来和爸爸一起教书吧。”熊永伦建议女儿留在小寨村小做代课教师,教授苗族文化,再考取编制。“边干边学,先从代课教师做起,也能走出这大山。”他对女儿说。于是,熊宗琴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在小寨村小代课。一开始,她什么都不懂,就主动去听父亲的课,回家了,还向父亲请教教学上的问题。

2010年,熊宗琴通过公招考试,她本来可以走出黑帽顶,选择兴文县其他更好的学校任教,这也是她最初的目标,但是熊宗琴却不走了,她决定继续留在小寨村小任教。她说:“父亲在小寨教了一辈子书,现在父亲老了,快退休了,我想接替他的事业,继续守着山里的娃娃们,把苗乡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似乎是上天为了考验熊宗琴的决心,一年后,熊宗琴在泸州医学院被确诊为急性胃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情十分严重。但是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身体稍微好些,熊宗琴就回到学校上课。“学生们知道我生病了,上课更听话、更用心了。”她欣慰地说。熊宗琴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连续5年名列乡镇前茅,远远超过县级平均考评指标。

2013年,年满60岁的熊永伦退休,本来师资就紧张的小寨村小更缺老师了。经过学校领导商量,熊宗琴开始动员自己的爱人杨文爱到校代课。

杨文爱家在兴文县石海,经济条件要好得多,但是熊永伦家良好的家风和载歌载舞的氛围,让他深深爱着这个家,对妻子和岳父教书育人,传承苗乡文化的工作和事业,他一直都很钦佩。“我几乎没有考虑就答应了。”杨文爱说,现在每个月的工资虽然只有1000多元,但是,他觉得很有意义。后来,他还成立了“石海苗家艺术团”,成为继承和发扬苗族文化的积极分子。

如今,66岁的熊永伦作为返聘教师继续为学生上课,他依旧早出晚归,披着星月走在教育的路上,他说:“我还会和家人一道坚守大山,传承苗乡文化,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熊永伦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他家又入选“全国最美家庭”,但是,对于这些荣誉,采访过程中,他只字未提,仿若过眼云烟,他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山里的娃娃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