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4期校园周刊(总第335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跳出舒适圈,陪学生看星辰大海
《教育导报》2019年第94期校园周刊(总第3351期) 导报二版

“作为老师,一开始,我曾想把所有的学生都掌控住,却发现他们是那样自由,那样独立。想掌控的,根本掌控不住,还不如放手让他们去质疑、去思考,这也许就是创造的动力和成长的力量。”

杨力(成都七中教师)

教育常带给我感动,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则来自学生家长的短信。他说:“老师,孩子毕业几年了还会想起您在课堂上讲国家公祭日的段落,谈古论今,侃侃而谈,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我有些感动,未曾想过一位数学老师被孩子长久记忆的竟是这些。

用英语教政治的数学老师

在学校里,我有一个绰号,叫“用英语教政治的数学老师”,而这渊源,要从9年前讲起。

当时,成都七中的新校区刚刚开学,我被聘为新校区模拟联合国(以下简称“模联”)社团指导教师。我大惊失色,因为从来没有听过模联。

于是,接手社团时,我最初试图用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掩盖专业能力的缺乏。然而一个月后,班里来了一个转校生,他已经是模联圈里响当当的人,经常拆我的台。

有一次,这个孩子摔伤了,我去看他,他有些感动。他跟我说:“老师,对于模联,我不是喜欢而是热爱。来到新的社团总想做点什么,所以心里有点急。”我作为老师,肯定不能负了这份热爱。我想,是不是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着去习得一位指导老师应该有的专业?就这样,我开始向学生拜师学艺。

回忆起来,这孩子对我学生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者,要放下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去允许孩子们质疑、思考,那种基于人格平等的对话和尊重,将会凝成师生之间彼此的认同和共同成长。

老师,必须在主流价值引领上有作为

一次校友聚会,历史系朋友的经历引起了我的注意。

“12月有什么特别的日子吗?”这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发问。孩子们最热门的答案有圣诞节,有跨年夜,还有某某明星的生日。而“一二·九”“国家公祭日”,这些与国家历史和民族记忆有关的日子却慢了半拍出现。

我有些警醒,当时,我是学校团委书记,每年12月也会在学校举办跟各种纪念日相关的系列活动。我做得很卖力,但够不够,用心吗?后来,我在学生 QQ群聊到这个问题,一个孩子发来消息:“老师,我们其实挺卖力学习历史的,但现在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只有那些经过了咀嚼、思考的内容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

我获得了启示,历史必须与时代、与现实相连。我开始向鲁迅的《故事新编》寻找启发,又在网上研究“百家讲坛”系列的《新解三十六计》。我发现,只有那些能够深入本质的剖析和结合现实的分析,才能让历史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

慢慢地,我也开始在班上尝试,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历史。国家公祭日那天,我给学生作了题为《南京南京》的演讲,这就是我开始提到的,家长那则短信提及的回忆。

老师,不能只完成教材上要求的教学内容,当你已经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中窥见教育的痛点、时代的痛点,那么,老师必须在主流价值引领上有所作为,守住学生的根。

多元的学生呼唤多元的老师

2013年的一个学期末,孩子们神神秘秘找到我,拿来一份礼物,我拆开看是本册子。

原来这是他们花3个月时间,集合全社团的力量,甚至调用了校外和省外的资源,写出的一本时政杂志。

《中国海洋领土的现状与危机》《世界死刑存废的探讨》《俄罗斯反腐》……这些话题我都不见得写得出来。孩子们对我说,出这本杂志只为三个目的:第一,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推广社团。第二,告诉同学们,不要只拘泥于教材、书本,还要拓宽视野。第三,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时间更早了,途径更宽了,因此,他们这一代应该更早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我把这件事看作是青年一代社会意识觉醒的缩影。我想,教育要做的,其实是营造一种包容而开放的“场”,去鼓励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情怀,以及既有想法,还有做法的实干精神。这样包容而开放的“场”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可期。

老师该做什么呢?当学生需要思想引领的时候,老师必须牵好这根“风筝线”。

时代向前,学生在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倾听,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在教室里坐着看黑板的学生,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

多元的学生自然呼唤多元的老师。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老师有时候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陪伴学生去看星辰大海。

(本报记者杜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