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4期校园周刊(总第335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的孩子在“麻栗坡”
《教育导报》2019年第94期校园周刊(总第3351期) 导报二版

黄教授,你为什么这么奇怪,资助不应该是给成绩好的学生吗?”

“关于成绩,我们从来都不觉得重要。这个学生无论读得好不好,都不应该因为他的经济条件,失去这个机会。”

◆黄炽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今年6月,跟过去18年一样,我到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去做探访。每年我都到那边去看看我们资助的同学,另外,也跟当地干部谈一谈,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有能力做的。

今年有一点特别,本该跟我接头的那位教育局副局长下乡去了。他的同事告诉我,他是到我们捐助的一个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家中去了。我们对高中生的捐助方式是,只要他一直在校就读,给他3年的生活补贴(每年给一次)。可在上学期快结束时,这个学生说自己成绩不好,不想读了,然后就回家了。这个副局长就是下乡去他家,希望把他劝回学校,让他至少读完高中。

学生读得好不好,都不应失去读书机会

今年,有两位朋友跟我一起到麻栗坡。同行朋友很奇怪地问我:“黄教授,这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为什么他们这么紧张,副局长还跑到乡下学生家里劝说。”

另一点让他们觉得奇怪的是,听到当地教育局的朋友跟我说,那个学生的成绩不好,所以不想再读了。朋友又问:“黄教授,你为什么这么奇怪,资助不应该是给成绩好的学生吗?”我跟他们解释,我们资助计划的目的不是这样的。

这个捐助计划我们已进行了19年,现在,我们主要集中于对高中生的资助。在麻栗坡和宕昌,我们总共资助了约3000名学生。钱不多,19年来,我和几位朋友大概捐助了500万元,因为我们是工薪族,我们就凑起自己的工资捐助。

这些年,我们还做了一些别的事。早年间,麻栗坡还在改建土坯房的小规模学校,我们也捐建了7个这样的小学。我们开始去当地小学时,基本上没有课外书,我们就给他们想办法,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至少有10本课外书可以读。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受助的同学成绩优秀?关于成绩,我们从来都不觉得重要,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权利,这个学生无论读得好不好,都不应该因为他的经济条件失去这个机会。

所以,我认为,社会本就应该如此。条件比较好的人,有能力就帮助条件比较差的,尤其是小孩的教育。我们都不要求他成绩要好,他能有读书的机会就好。

做这种事,不要计算付出跟收获

有人问我:“你怎么会跑到云南的山区去捐助学生?”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机缘巧合。

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在香港看到相关报道,了解到当地的困难。我跟我的几位老师谈起,都蛮感慨的,当时就萌发了前往西部帮助的愿望。正好香港大公报记者余楚明到我们学校采访,余先生在之前一年就已经把整个西部走了一遍,在他的介绍和带领下,我来到云南麻栗坡做了实地考察,捐助从此开始。

这20年来,很多人都说:“你付出很多,但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收获。”其实,我收获的比我付出的多。而且,做这种事,不要计算什么付出跟收获,该做就做。有个小孩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不能读书,你有能力,然后你捐助他一点,这个有什么好计算付出和收获的。

我有几个重要的收获。第一个是我认识了当地一些非常用心的教育系统干部。有一个教育局副局长,一辈子主持盖了200多个学校;另外一个教育局副局长盖了一个投资3亿多元的高中,然后再盖了一个投资1亿多元的职业高中。这两个副局长,他们都是师范类中专毕业的,要承担这么大的工程,他们都是边学边做,令人非常感佩。第二个就是我的确影响了一些同学。在宕昌县,有一个同学因为父亲罹患重病,家庭陷入困境,她都准备不读大学了。我们知道后,就帮她把这几年的学费交了,她今年大学毕业。在麻栗坡也有一个同学跟我说,他从来没想过可以读完大学,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开始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讲,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我没有结婚,可是到头来,我却有了一大批孩子。一些刚认识的人都问我:“你爱人呢?”我说我没爱人。“那你有没有孩子?”我说很多,他们都在“麻栗坡”。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