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5期家教周刊(总第335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们的移动教室——四川教育报刊社公益课堂走进社区
《教育导报》2019年第95期家教周刊(总第3352期) 导报二版

■文/图 杨几 郑佳洁 黄瑾悦 王琦

这个暑假,您的孩子参加了社区活动吗?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了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日前,四川教育报刊社开设了“孩子们的移动教室”社区特色课程,精心设计的儿童防性侵、少年记者养成、知识学习方法论三门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现场体验。

目前,“孩子们的移动教室”已在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宏济新路社区、武侯区晋阳街道锦城社区等5个社区落地,共计2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孩子观察蝴蝶标本

 

       儿童防性侵

        警惕“不必要的触碰”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2018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有317起,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儿童性教育问题急需引起重视。本次儿童防性侵课程从“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分辨和防范性侵害”、“如果遭遇性侵该怎么办”三个方面向孩子们讲述了“儿童防性侵”的相关知识。

身体是可以传递情感的,当传递的情感不好时,孩子就可能因此受到伤害。面临这样的情况,孩子应该如何判断呢?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什么行为属于性侵害,授课老师随机邀请了一名同学上台,拉住孩子的手反复抚摸,并对他说:“待会跟我一起走吧,我给你买吃的,好不好?”学生表示,这样的行为令自己很不舒服。

随后,授课老师通过趣味问答、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性侵害有多种形式,他人不必要却有意识地触碰你的隐私部位,让你感觉到不适,就属于性侵害了。因此,面对他人的触摸,一定要增强警惕心理,以防受到伤害。”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防性侵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身的防范意识。讲座结束后,不少家长反映,平时忽视了对孩子的性教育,这方面知识储备也不够,社区课堂弥补了家庭性教育缺失的遗憾。一位家长表示:“培养孩子的防性侵意识,学校、社区和家庭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

 

少年记者养成

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教育导报·家教周刊》的资深记者走进学道街社区、芳邻路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少年记者养成课程。

要想成为小记者,首先得学会如何采访和提问。讲座现场,老师就“小记者怎样采访”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借助知识抢答、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新闻采访和写作,同时,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对记者的明确定位、新闻报道的诸多特性、新闻的六要素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课堂上,小记者们踊跃发言,认真记录,收获颇丰。模拟采访环节,孩子们随机寻找采访对象,按照课堂上学的方法进行简单的采访和写稿;互动游戏环节,孩子们通过游戏“连词成句”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一位家长在听完课后表示,这样的课程对于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流有很好的引导,培养了孩子们的新闻敏感度,同时,也教会了他们挖掘生活素材、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

现场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培训,更加坚定了他成为记者的梦想。“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够出现在报纸上。”

“小记者”现场模拟采访

 

知识学习方法论

开启观察与思考的大门

作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少儿报刊,《少年百科知识报》贴近青少年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教材内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本次活动,《少年百科知识报》的编辑小川哥哥带来了百科知识学习方法论特色课程。

课堂上,小川哥哥首先拿出了精心制作的蝴蝶标本,引导同学们去探索蝴蝶的秘密。同学们通过观察,兴奋地发现蝴蝶翅膀上有绒毛、有花纹。

“蝴蝶的翅膀上还有哪些我们看不见的秘密呢?”小川哥哥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接着,小川哥哥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少年百科知识报》上刊登的绘本《随温而动的鳞片》。他声情并茂的演绎,带领同学们走入了蝴蝶的世界,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蝴蝶翅膀上的秘密终于揭晓了,原来,在蝴蝶的翅膀上有薄薄的鳞片,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些鳞片可以帮助蝴蝶调节体温。

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什么是知识,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以及要怎样学习知识。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同学们明白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提问、多思考、多实践,做一个有心人。

小川哥哥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知识课

 

三大课程各具特色,以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带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今后,四川教育报刊社将继续发挥自身媒体优势,结合教育发展需要,让“孩子们的移动教室”走进更多的社区和学校,为孩子们带去更加优质的公益课程。

若有课程合作意愿,可与四川教育报刊社“孩子们的移动教室”项目组联系:028-86122591 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