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5期家教周刊(总第335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温馨有爱的家——不讲大道理珍视小欢喜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9年第95期家教周刊(总第3352期) 导报一版

热播剧《小欢喜》终于落下帷幕,但在为人父母者心中激起的千层浪仍未平息。故事将冲突集中在几个高三孩子的家庭,如何为人父母、如何处理亲子矛盾、如何正确地爱,面对生活抛过来的各种问题,“解题思路”好哭又好笑。而很多“考题”不仅在电视剧中上演,也考验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父母。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一)

你爱得掏心掏肺,我活得小心翼翼

“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我就是想要逃离你!”直到17岁的英子跳海前撕心裂肺地大喊,妈妈宋倩才惊觉,自己沉甸甸的爱出了问题。

宋倩和英子之间的关系,是千万中国家庭的缩影。“妈妈最爱的就是你呀!”“我尽力做到100分,也期待你给我想要的100分!”“我为了你放弃了很多,付出了很多!”这些话的潜台词无非是“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就得为我的人生负责,不能辜负我。”虽然父母没有明说,但孩子能感受到。

大学生小涵和妈妈一起追剧,她和妈妈的相处方式也和剧中相似,总是以妈妈的意见为主,但妈妈却不这么想,在乔英子崩溃之前,她一直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宋倩已经做得够好了,相反,英子怎么那么作呢?非要这个时候玩乐高吗?听完妈妈的想法,小涵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压下来。

在很多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是不平等的。孩子清楚知道父母的爱,并因此感到压力,怕自己的言行伤害父母。而家长并没有倾听孩子的内心,给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自由,孩子只好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家长的爱太厚重,越懂事的孩子越透不过气。后来,英子想要离开妈妈,去更远的地方读大学,其实是为了和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逃避妈妈的控制。“我不是不爱你,但如果我们之间有距离的话,我们的关系反而会更好。”

没有自我的父母,是孩子的不幸

宋倩和英子的相处方式是“恋人式”的,她完全把自己依托在女儿身上,这和他们家是离异家庭不无关系。“家长没有自我,不能活出自己的生活,反而要求孩子活出自我,这是不可能的。”成都春泥夏花教育创始人之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汪金燕说。

“如果妈妈希望自己做100分妈妈,那不是孩子的福气,而是压力。”宋倩恰好想做一个100分的妈妈,她一直在牺牲和付出,孩子稍微不领情,她就受不了。因为她和孩子的连接太过紧密,仿佛孩子还是个婴儿,在这样的家长心里,父母是强大的,孩子是弱小的。其实,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家长应该逐渐放手。

“家长给孩子的土壤是松弛而肥沃的,孩子才能奋力地生长。”汪金燕说,当成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匮乏的、没有力量的,脱离了对自己生命的追求,他自身不会快乐,也会给孩子带来“灾难”,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父母除了孩子,还有其他生活的重心,除了养育孩子这个责任,还有其他可以获得生命能量的追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真实的生活。”汪金燕说。

同时,她提醒各位家长,父母过出自己的生活,不仅是精神层面,还包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剧中,无论刘静的生病,还是磊儿妈妈的早逝,都是在提醒家长,你的身体健康是亲子关系的前提。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过好,是不能带给孩子幸福的。

(二)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很多人吐槽黄晓明在《中餐厅》里的言行,殊不知,在家庭关系里,你对孩子的管理模式可能也和黄晓明如出一辙。

已经工作1年的张琪(化名)想到妈妈的掌控欲,还会觉得有些毛骨悚然。让她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妈妈对她兴趣的忽视。小学六年级,张琪和同学用废铁皮、铁丝等工具制作出可以在水中行驶的小船,从此以后她爱上了手工,还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进入初中后,妈妈禁止她购买相关书籍和材料。一次,妈妈发现她偷偷用零花钱购买材料,断了她两个月的零花钱。“在她看来,我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张琪说。

第二件事是填志愿。妈妈承诺过“只要过了一本线,想填什么专业就填什么专业”,等她达到目标,妈妈又改口了,告诉张琪家里已经找好了关系,只要念完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希望女儿按照她的想法填会计。这次矛盾让张琪与妈妈产生了剧烈冲突,“吵架那天晚上,妈妈哭,我也哭,爸爸就在一旁沉默。”她说。

最终,张琪胜利了。她选了心仪的专业。临近毕业,当她提出想留在上海工作时,妈妈又提出反对意见:“如果你不回来工作,就停尸房见我。”

“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也知道她为我做的每一个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可我也希望妈妈能理解,我有我的诉求和人生规划。她爱我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我。”张琪说。

家是一个支持系统,不是控制系统

“你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你的人生才会更顺畅一些。”汪金燕指出,高焦虑和高控制型家长,习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导孩子,不会真正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汪金燕鼓励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等到情绪失控的时候,才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需要。但关键问题是,英子表达了,宋倩会听吗?

很多观众看到英子家里透明的学习监控墙那一刻,就预见了她最后的崩溃,但仍有一些家长,比如小涵的妈妈和张琪的妈妈,接受孩子信息的那扇门是关上的。很多家长更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意识不到自己处在控制的状态。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自我察觉呢?如果你习惯性安排孩子,很少听取孩子的想法,或者表面上听取孩子的想法,实际上还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来做,就值得警醒了。汪金燕提醒各位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感受性,多和孩子聊情感性的东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

“家长应接纳孩子,而不是破坏孩子。”汪金燕说,如果孩子在监控下学习,缺乏自发的动力,即使拥有扎实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也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如何引导孩子内发的力量,帮他找到学习的动力,才是家长应该下功夫的。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高三,因为在高三这个放大镜之下,孩子的压力和家长的焦虑会导致矛盾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

其实,家庭环境过于紧张,学习效果反而不好,越是关键时期,家长越应该给孩子支持,而不是控制。“比如方一凡家,经常有大家坐下来谈一谈的情景。孩子也需要知道家长的真实想法,否则,他会觉得你对他不够关心。”汪金燕提醒,表达你的感受,不是宋倩口中的“清华、北大、700分”,而是和孩子谈谈他当下的学习状态,或者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学习习惯等可控因素,落到具体的点上。

(三)

我是你爸,你必须听我的

电视剧《小欢喜》中,季胜利和刘静因工作原因常年四处奔波,把孩子交给舅舅和外公外婆抚养,儿子季扬扬成了都市中的“留守儿童”。等工作安定,季胜利和刘静想要重新陪伴孩子成长时,儿子已是叛逆期少年。

和季扬扬一样,成都市某高二学生王宇(化名)也是这样长大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国外,他跟着外婆外公长大。去年,王宇升入高中,进入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妈妈从加拿大回国照顾他。结果,因不了解儿子的生活习惯,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母子俩开始频频吵架。

更让杨女士头痛的是丈夫对儿子“说一不二”的管教模式,无论是面对面交谈,还是电话沟通,丈夫总是以“我是你爸,你必须听我的”的态度命令儿子听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剧烈的争吵。

一次,王宇和爸爸在电话里吵完架,刚挂电话就把手机摔了,还一拳头砸到卧室门上,门被砸了个坑。“不知道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什么问题,无论怎么沟通都是吵架,说几句就吵起来了。”杨女士感慨。

王宇则表示:“以前,外公外婆都不管的事情,他们突然插手进来要管,我不习惯。我宁愿他们继续在国外工作,不要回来管我,更不要莫名其妙找我谈心。他们根本不了解我。”

陪伴和爱才是管教的前提

孩子成长期身心都需要陪伴,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没有情感的连接,孩子情感的感受性就会很低。季杨杨有一个很好的舅舅,在爸爸指责舅舅时,他站出来替舅舅说话,说明他和舅舅的情感建立得当,他是一个能以心换心的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建立足够的情感连接,孩子长大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情感上的补救,而不是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情感上的连接没有建立,就急于做行为上的指导,只会获得孩子的反感。汪金燕说,很多家长觉得,身为父母,我就具有管教权,这是天经地义的。其实,陪伴和爱才是管教的前提,而不是拿爸爸妈妈的身份去强压孩子,这样做并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其实,现实中像季家父子这样“有亲情却不亲密”的关系很常见,但不是每个这样家庭的父母都能像季胜利和刘静一样,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诚意修补关系。

剧中有季爸爸向孩子道歉的情节,现实中,很多家长,尤其是父亲做不到这一点,觉得在孩子面前有失威严。其实,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反而会获得更多尊重,好的教育从来没有身份和脸面的顾虑,与孩子心与心的连接,这一点特别要提醒爸爸们,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拉近亲子关系。

编后

制造小欢喜,迎接小别离

剧中,春风中学的校长说过:“所有的教育,都会有收获的一天。”其实,通过《小欢喜》这部剧,更值得所有父母思考的是,除了想让孩子考一所优秀的大学,还想过让他们在人生里收获其他东西吗?

中国父母总是很严格,仿佛不为孩子的成长引航,不告诉孩子人生的大道理,就失职了一样。“制造小欢喜”恰恰是无数困于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父母一直忽略的问题。父母并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职业”,当我们放下苦口婆心的说教,孩子也许更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更愿意接受父母的一些要求。单靠压迫和鞭策,无法养育出真正优秀的孩子,这个道理谁都懂。

做家长,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作品,而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人。努力成为更愿意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更关注彼此的沟通是否良性,也更懂得享受与孩子之间相处的宝贵时光的父母吧。

如果说,成长终究是一次放手的远行,那么,一份恰到好处的爱和关注,才是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