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6期教师周刊(总第335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展师之风采 树德之楷模
■本报记者 郭路路 周睿 整理(图片由各市州教育部门提供)
《教育导报》2019年第96期教师周刊(总第3353期) 导报二版

——2019年“四川教师风采·师德楷模”典型代表事迹摘登(基础教育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宣传和展示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个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今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启动了“四川教师风采——师德楷模”典型代表展评活动。

经过广泛遴选、省级展评和专家评审,20位2019年“四川教师风采——师德楷模”典型代表脱颖而出,他们师德高尚、教学成绩突出、事迹感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四川教育最坚实的力量。

陈果:留守儿童的“果爸”

在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元顶村小,有一对夫妻教师,创办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在2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边教书,一边义务照料着800多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这对夫妻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果爸”和“张妈”。“果爸”就是陈果。

为什么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呢?要从20年前说起,那时,陈果和妻子张蓉在巴中开餐馆,生意还算红火。一次回乡探亲,陈果见到两位60多岁的老人带着两个孙子,大的约6岁,小的约4岁,一起来到田间。老人下田干活,两个孩子就在田沟里玩耍。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这情景震撼了陈果,再通过走访得知: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因各种原由,不能正常入园、入学。1999年秋,陈果决定放弃在城市发展,携妻子张蓉回到家乡元顶村代课,创办了全托式留守儿童之家”。

陈果夫妻俩长年以校为家,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悉心照料每一位孩子的生活,认真辅导他们的学习,在老师和“代理父母”的角色中不停转换。这些孩子中年龄小的只有3岁,大的16岁,“张妈”给孩子洗头、洗澡、洗衣服,“果爸”就给他们烧火、做饭、搞后勤;“张妈”抽空给孩子们练习歌舞,排练文娱节目,“果爸”定时教孩子学会生活,懂得做人”。

无论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孩子自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来到元顶村小,陈果总是爱生如子,耐心引导教育。每周讲一堂课。每周周日,陈果就要把留守孩子聚起来讲一堂课,讲如何自理,如何学习以及生理知识;每周谈一回心。陈果夫妻俩每周都要分批择时,一一找孩子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开展思想引导;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节假日或课余空时,陈果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排练节目。夫妻俩还会带孩子一起做饭、打扫卫生,学习生活技能,或者到学校附近山里挖野菜、采蘑菇。

通过“一讲二谈三活动”,留守孩子不再觉得孤单,不再“有喜无人分享,有苦无处诉说”,加上爱心人士的结对帮助,社会团体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关爱留守儿童这条路,陈果夫妻俩走得越来越宽阔。

陈果不但能吃苦、有爱心,而且勤于学习。他自学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资源。他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证,2014年,通过国家代课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他所带班级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生都是品学兼优。他们是留守孩子心中的好“爸妈”,也是群众心里的好老师。

夫妻俩的默默付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他们先后被评为“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等。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的全国首部讲述留守儿童故事舞台剧《夏天与红叶》在全国上映。

 

吴勇:乌蒙山上的一束光

叙永县摩尼镇郭庙小学,距离县城70公里,是叙永县最偏远的村小。这里高寒偏远,一年200多天里大雾蒙蒙,开门能见度不足100米。这里的教育环境也曾像自然环境一样,偏僻、闭塞、迷蒙,直到1990年,吴勇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走上讲台,为郭庙的教育揭开了新的一页,也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梦。

一开始,郭庙小学只有三间破瓦屋,漏雨严重,每次雨后,吴勇都得搭梯子上房,对房屋进行全面修缮。地面不平,他一人挑泥背土,不时修补,三间瓦屋足足维持了十多年。学生桌凳也破烂不堪,吴勇又当起了维修工,利用课余时间修修补补。学校还不通公路时,吴勇又成了搬运工,全校100多人的书和作业本都是吴勇从摩尼场镇一个人背到郭庙村小。有时,开学前5天,吴勇都奔波在背书的路上。后来通了泥石公路,吴勇就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把学校需要的物资用摩托车一次一次地运回郭庙村小。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吴勇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多方努力,争取到了筹资,陆续建成一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他又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课桌椅、建球场、砌围墙。

在郭庙小学,吴勇是校长、也是少先队辅导员、安全员,还是食堂伙计、泥水匠、水电工,堪称“万金油”。但他并没有因为事务繁杂而对教学业务有所懈怠,作为一名教师,吴勇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常年坚持阅读,坚持写教学总结。备课时,他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的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他尽量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教育学生上,他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特殊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朋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吴勇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经验,在全镇教研活动中,同行们都争相借鉴。

山区教育不仅缺物质资源,更缺师资。吴勇从村里找来几个高中毕业生到学校来代课,带着他们提升自己,先自修专科又自修本科。在教学工作中手把手地教他们,悉心传授教学经验。就这样,一帮“愣头青”硬是被吴勇培养成了如今摩尼镇的教育骨干。出于对吴勇的感恩之情,这些年轻人都留在了郭庙。有了这一群人的努力,郭庙小学的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几乎可以和城区学校媲美。

郭庙小学很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上学。吴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奔走,争取爱心帮扶,用努力与诚心感动了外界。很多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来到郭庙,捐款捐物,很多因贫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教室。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28年里,吴勇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上级多次想把他调到条件好的学校,甚至更换工作岗位,吴勇都拒绝了。时至今日,他依然奋战在郭庙村小,守护着三尺讲台,守护着教育的一束光。

 

何成霞: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

“从事特殊教育,不能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还需要有爱,有情怀。”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何成霞这样感叹。

刚从事特殊教育时,何成霞一度十分迷惘。第一届学生有7人,其中两人有智力障碍,另外5个聋孩子均已错过语言敏感期。每天,她的时间都消磨在催学生看指示灯进教室、带他们洗手洗脸、把尿裤子的孩子带回宿舍更换这些“小事”上了。教学进度非常缓慢,课堂上常常只有她在自问自答。何成霞十分着急,这样一群生活都无法自理的孩子,何时才能自立、自强?

何成霞决定从提升自我开始,非科班出身的她努力补足自己的短板,她积极参加各项特教培训,取得了感觉统合、听觉统合资格证书,和同事一起,根据聋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立项了省级重点课题《低年级聋童学校适应性实践研究》,设立了为期两周的入学适应期。两周内,家长陪护辅助,教师根据聋童的心理、生活、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入学适应训练。循序渐进地,聋新生在2个月左右就逐渐适应了学校学习和生活,残弱的幼苗开始萌芽了。

从事特殊教育,有专业理念和方法就够了吗?何成霞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够,还需要爱!”何成霞自己有两个女儿,她知道爱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残疾学生们六七岁就离家寄宿求学,他们更需要爱和关怀。于是,何成霞当起了他们的“妈妈”:天气骤变,学生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她赶回家拿来女儿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周末的寄宿生活单调无趣,她把家里的烤箱搬来,带着孩子们做蛋糕、烤饼干;学生需要什么,她经常转几趟车“顺路”帮忙购买。……

每个残疾孩子背后都有着一个脆弱的家庭。何成霞说:“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成长,还要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希望。”她不仅是学生的“妈妈”,更是家长的贴心朋友。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她都烂熟于心,利用家长会、亲子培训等活动对家长做专业、细致的指导。有听障、脑瘫、智障等多重残疾的小翼(化名)不愿走路,上学都是靠妈妈背上背下。何成霞认真了解小翼的残疾程度,发现他能利用四脚行走架挪步,但他有强烈的依赖意识,而妈妈对小翼也过分迁就,导致他不愿走路。何成霞主动和小翼妈妈谈心,为小翼妈妈做专业的感统训练指导,再对小翼独立行走进行强化,接着又给他结互帮对子陪同行走。慢慢地,小翼从拒绝行走,到试着用四脚架挪步,再到用单脚杖独立行走。现在,小翼已经能独自拄着拐杖行走、上下公交车。提起小翼的进步,妈妈就热泪盈眶。

在爱的呵护下,残缺的生命也能美丽绽放。2014级学生的舞蹈、绘画、体育、表演在省市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班级涌现出市级三好学生、省新时代好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细细数来,何成霞从事特教已15年了,她说:“生命具有伟大的力量,即使残缺,即使上面压着石块,但为着向往阳光,小草也会曲曲折折但顽强不屈地长到地面上来。我愿化为暖阳,用爱和专业浇灌幼苗,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

 

谭丽: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幸福。”荏苒19载,自诩“教书匠”的武胜县城南小学教师谭丽,身上永远保持着一分恬淡与专注,追求心中所爱的教育事业。

谭丽放弃了多次到市县党政机关部门工作的机会,执意留在教坛。从班主任、语文教师、音乐教师,到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德育主任、教学副校长,以及到教育局挂职锻炼、到乡村小学支教等经历都成为她职业生涯中的可贵财富。

在县教育局德育办工作期间,谭丽发动全县德育骨干力量,反复研究国内外德育工作经验,起草了适合全县学校的《武胜县中小学养成教育目标》,指导全县中小学科学、有序地开展德育常规工作;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期间,她带领学校教研团队开发了“阳光综合课程”体系,以阳光智慧课堂、阳光七彩课外、阳光生态教研、阳光精彩课间”为载体,培养一专多能、温文儒雅的阳光教师和博学雅行、积极善良的阳光学子;支教期间,她指导学校德育办制定“留守学生自主管理办法”,自上而下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网络,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该经验形成案例获省思想道德建设案例评比二等奖、市德育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

谭丽潜心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她提出构建“有机语文课堂”的教学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剥笋式三读法”,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学生阅读教学效率。2010年4月,她代表广安参加省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

对于学生而言,谭丽像母亲、像朋友;对于家长而言,她是他们家教迷茫区的“点灯人”。“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爱,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年轻时候的自己来对待。”正是这种情怀的驱使,谭丽为患鼻炎的柏军(化名)擤了6年的浓鼻涕,为患自闭症的小可(化名)扎了3年的辫子,为沾满粪便的陌生学生换洗衣物……每一届毕业班思想动员会、青春期主题教育课、家长学校课堂,她再忙都要亲自撰稿并主讲。家长们遇到家教难题总会想到找她支招,她也总是耐心理性地帮助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每年的教师节,她总能收到已经毕业的孩子们的慰问;走在街上,好多家长总是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她说,这便是对她最好的认可。

在搞好自己学术研究的同时,谭丽制定了《城南小学青年教师培养办法》,组建了城南小学“七彩辰光”名师工作站,下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体、班主任6个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分梯度培养,提升全校青年教师综合素养。工作室每位名师不仅与本校两名青年教师结对,还与“城乡共建”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结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个青年教师,通过竞教的打磨,迅速成长,在许多县级以上教研场合绽放风采。

 

李德清:甘守清贫铸师魂

天星乡木瓜村小地处旺苍县北部高寒山区,距县城70公里,学校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却只有李德清一个老师。李德清坚守在这里,一干就是35年。他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多次荣获“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李德清以校为家,他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还充当了泥瓦匠、水电工、木匠等多种角色。学校陈旧的木房子破烂不堪,常常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李德清便搭梯上房,砌砖补瓦,给房屋治漏;瓦房教室里阴暗潮湿,光线不足,李德清就多次找到村委会协商,多方筹集材料,让教室亮起了灯;学校无办公桌,学生的课桌椅全是自带的,李德清多次联系帮扶单位,为学校添置了30套桌椅、2套办公桌;学校无水,为解决孩子们的饮水问题,李德清在离校50米远的地方找到相对洁净的水源,自己拿出工资购买水管,把水引到学校。……

2012年9月23日,由于过度劳累,李德清在骑车回老家的路上,滚到10多米高的山坡下,因流血过多,当场昏迷过去,被送到旺苍县人民医院抢救,光头部和颈部就缝了20多针,还造成左边两匹肋骨骨折。住院两个星期,他心急如焚,时刻牵挂着班上的孩子,要申请出院,医生和学校领导都让他多休养一段时间,但他坚持重返了工作岗位。

教学中,李德清坚持质量是办学的生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他还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优质课、教学大比武活动。2017年9月,其论文《善于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科学》上发表,并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他还多次在县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得奖项。

李德清从事低段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来自全村10个农业合作社,部分学生上下学要步行两小时以上,他们的年龄都在8岁以下,且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学校生活就是他们的天堂,我就是他们的亲人。”李德清说。每天中午,李德清会带孩子们到学校旁边青明义家吃饭,亲手为他们打饭,添汤,给个别学生喂饭。看到孩子们天天啃冷馒头,李德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思想斗争后,他把在城里带孙子的妻子叫了回来,给学生们做午饭。冬天,他为学生生火取暖,煮蛋烫奶;夏天涨水,他便背着学生过河,护送回家;学生生病,他就请医求药,护送治疗。……一棵棵幼苗在他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35年的坚守,李德清守住了清贫,耐住了寂寞,却无怨无悔,因为山里的孩子需要他。35年来,他办好了一所村小,带好了一个又一个的班级,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给家长和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