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9期家教周刊(总第335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陈军
《教育导报》2019年第99期家教周刊(总第3356期) 导报一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之道,从古至今都很讲究。《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的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遇到困难。老师和家长明明是教育孩子的“同盟军”,但由于沟通不到位等原因,误会难免发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家校沟通,应该如何正确打开?第35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和教师、家长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陈军

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莽撞

注意语气和态度

张女士是成都市某私立幼儿园的家长,她发现,有些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不讲究方式、方法,语气强硬,导致家校沟通出现障碍,她分享了一个小插曲。

一次家长会后,班上一名家长当着所有家长的面对老师提出质疑,语气不善。面对突如其来的责难,老师当时有点尴尬,只好询问其他家长是否遇到类似问题,其他家长纷纷摇头。

“平时家校沟通,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老师都会尊重孩子和家长的隐私,一对一和家长交流。同样,家长也应先了解是否真的是老师教育方法不妥当,如果只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就应该私下和老师沟通,而不是在所有家长面前质疑老师。”张女士认为,家长与老师沟通时要注意情绪和语气,尊重老师,也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误会或矛盾通常因为一句话而起。”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张燕举例,一位教师因为学生的书写问题与家长电话沟通,他说:“你的孩子书写很差,就像屎壳郎爬似的。”这句话让家长非常生气,赶到学校来“兴师问罪”,指着老师的鼻子让老师解释,场面十分尴尬。

张燕说,本来是一件小事,如果老师说得委婉一些,措辞更适当,可能家长就会很好地接受建议。“这个老师其实没有丝毫恶意,只是为了让家长引起重视。”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应用,讲话千万不能随意,虽然我们是老师,也不能“口无遮拦”。

此外,张女士认为,家长会有这样的言行,和有些家长认为“私立学校学费昂贵,这里的老师就应该更加尽责地服务于家长和孩子。”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老师李莉认为,有些父母的内心深处,可能会把老师当成是“高级保姆”,帮忙照看孩子,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高级保姆”身上,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李莉指出,这类家长容易偏听偏信孩子一方的言论,老师与这类家长交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直接指出很难让他们心服口服,先充分倾听家长的话,在列举事实的前提下,指出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耐心、热情地说服家长,再告诉家长,怎样做才是更科学的教育方式。”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焦虑

老师不是“敌人”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家长腾静认为,与老师沟通时不要将老师放到自己的对立面。腾静的孩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孩子刚入学的第一年,她担心老师不够关注孩子,得空就提醒老师多叫孩子发言。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告诉她,老师并没有喊他发言,腾静就心急了,心想是不是老师敷衍?

一次,她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校长说:“一个班主任如果按照36年的教龄来算,也不过只带6个班。每个班都是老师6年的青春,老师不可能敷衍每个孩子。”

腾静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总爱把老师往坏处想,却很少想老师的优点。“老师虽然没有叫孩子发言,但她是为了均衡每个孩子的关注度,一视同仁,这恰恰说明老师公平,不会因为家长的焦虑,就改变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

腾静还发现,孩子的班主任其实非常尽责,家长如果遇到问题,和老师微信交流,老师会立马回复,给家长提供意见。班主任还经常想一些小活动,创造班级文化,把班级打造得温馨舒适,让孩子不抗拒上学。“这些都是老师的付出,我以前却因为狭隘的偏见忽视了。”发现老师的用心后,腾静的焦虑也少了许多。她认为,家长应该多给老师一些信任,发现老师的闪光点。“老师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合作者,换一种眼光,家校沟通会顺畅得多。”

“一些家长基于自己从前的认知,来揣测现在老师的一些做法,显然不合适。”武侯实验小学副校长谢琳说,现在,学校有很多针对家长的活动,比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家长参与社团的管理、放学秩序管理、协助老师排演节目等,家长通过参与学校的活动,了解老师的出发点,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当家长了解老师的出发点、最终目标及具体的做法时,和老师沟通交流时,你会发现,他的口气、语调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知道老师和他站在同一战线,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

谢琳认为,家校沟通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开放,如果开放做得足够,不会因为某一些点,而激发问题。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指责

有错请原谅

家长与老师发生教育分歧也是常见的事情。作为经验尚欠的年轻教师,张燕最怕的就是同学之间有摩擦,带动两个家长掐起来。“这会让老师十分被动,只能作为一个协调者在中间调解。有时很难还原事件的真相,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一定就是谁对了、谁错了,但有的家长不依不饶,让老师陷入两难。”

张燕举例,曾有两个学生打架,后果并不严重,一方孩子和家长已经道歉了,另一方的家长还带着孩子去做伤情鉴定,拿着鉴定结果到学校找班主任要说法。“这样的事情老师要负起老师的责任,家长也要合理解决,而不是咄咄逼人。”张燕认为,很多家长也需要成长。有时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很不理智,其实都源于家长,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成都市家长许国阳也曾和老师吵过架。许国阳的儿子四年级时刚从外省转学到成都市某小学,因为身材瘦小,又内向,不太合群。一天,他突然接到班主任电话,说儿子在学校打架了。他心想,孩子向来胆小怕事,怎么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他火速赶到学校。

原来,有3个同学诬陷儿子在班里说脏话,辱骂女生。老师信以为真,便叫孩子到办公室批评,孩子从办公室出来以后,就与那3个同学打起架来了。

“老师可能认为,3个孩子都是目击者,这个事情就是证据确凿了。但我了解我的儿子,他不会说脏话。”许国阳说。之后,他和老师详谈了儿子的情况,老师也在班里调查了一番,还原了事件的真相。

“一开始,老师误会孩子时,我心里很生气。但后来想想,老师要管一个班的学生,难免无法面面俱到。这时,家长也不要将怨恨埋在心里,心里有苦一定要说出来,和老师多沟通,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和老师意见达成一致。”许国阳认为,当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急着发火、制造矛盾,要本着理解的心态与老师协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小沟通   大讲究

老师跟家长是没有矛盾的,相反,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家校配合,努力地把孩子培养成人。有时因为所处立场不一样,家长和老师在沟通上难免出现一些误会。如何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

1 .家长需要适度参与

张燕发现,最让老师头疼的是这两种家长:一种家长从不来学校,不会主动找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另一种是三天两头来学校,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老师理论,非要争个高低。怎样找到“从不来不找老师”和“三天两头来找老师”之间的平衡点?这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很表面。”有时,张燕班上的孩子会留下来改错题,一位家长很着急,每天都打电话询问孩子怎么还不回来,张燕让他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他却没有实际行动。张燕试图带动他开展家庭教育,他张嘴就是“老师,我只是小学毕业。……”

这类家长一般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度较低、满意度较高,容易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不管不问。张燕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在学生身上寻找亮点,让家长充分感受到惊喜,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产生憧憬,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2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好平台

交流的方式更多元。当孩子这一阶段问题很突出时,李莉还是习惯请家长到学校来面谈。她认为,家长平时工作忙,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老师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把家长喊到学校。

家长会其实是家校沟通的最好平台,“不管是学生学业成绩、思想成长,还是班级发展大趋势,都应在家长会上和家长有一个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机会。”李莉认为,家长会不能搞成成绩汇报会,要根据年段特点设计,低年级孩子和高年级孩子和家长交流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一年级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要达成的习惯目标一一和家长交代,有了这些要求和共同期望后,期末再共同回过头来看初期制定的计划,和期望达成的愿景,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合作协助,孩子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哪些还存在问题,哪些还是非常欠缺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家长清楚地知道老师的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家校合作怎样合作,清楚自己孩子努力的方向,自然能够避免误会的产生。”李莉说。

3 .强势家长倒逼教师“专业成长”

“现在,自身优秀的家长很多,有时会对老师的做法产生质疑,其实是一件好事,倒逼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沟通前把工作做足。”谢琳发现,无论哪所学校,总能找出文化素养较高,甚至“专家型”家长。

她认为,家长教育理念领先,可以创造机会发挥优势,将其中有特色的内容拿到家长会上推广,树立典型,在班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家庭,这些家长应该成为班级里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比较强势。“强势家长,其实恰好考验教师的专业性够不够,如果老师不够专业,沟通没有技巧,就无法令家长对你产生信任感。”谢琳认为,这是倒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之一。

家长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不等于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老师不仅在理论上高于家长,还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了解得不够全面,跟同年龄孩子比,孩子处于怎样的位置,在班级中,孩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这阶段孩子的要求是什么,老师更清楚。”谢琳认为,老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对孩子的情况做比较周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比较适合的建议,指导家长在家里怎么做。给予建议后,还要跟踪、落地,才能将沟通落到实效上。同时,和家长谈话前,也需要“备课”。她建议,无论是平时,还是家长会,每次与家长沟通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沟通的问题,相关的材料,预期达到的效果等,还要有重点、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沟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