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1期新闻周刊(总第335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要当好“生力军”“助推器”“引路人”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1期新闻周刊(总第3358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记者鲁磊葛仁鑫摄影报道)为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9月9日,我省庆祝第35个教师节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副省长杨兴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主持座谈会。全省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学校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杨兴平指出,新时代教师要坚定不移做好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胸怀大局勇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要无怨无悔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合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杨兴平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有地位,教育才有底气,发展才有希望。要充实建设教师队伍,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全面提升教师地位,不断开创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座谈会上,省教育厅汇报了筑牢教师队伍基础、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提出要从严从实强师德,让广大教师“正心”,教师要把信仰根基立起来,师德规矩要严起来,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要一心一意办实事,让广大教师“安心”,帮助教师解决“成长的烦恼”、“生活的苦恼”和“工作的困扰”。要理直气壮敢撑腰,让广大教师“舒心”,还教鞭于教师,依法落实教育惩戒权;还清静于学校,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还师道于尊严,引导推动社会对教师更加关心、关爱、理解、支持、尊重、宽容,让尊师重教的氛围在巴蜀大地蔚然成风。

成都市政府、蓬安县政府分别就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做强教师待遇保障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发言。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西华大学教师曹均学、凉山民族中学林观乾、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贺光玲、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林健、乡城县城关小学教师丹春英分别结合自己教书育人的经历,畅谈对教育的认知和感受。

(6位老师精彩发言摘登如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的第一使命

易国栋 成都市第七中学校长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将教师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校长的第一使命,将带领团队传承和建设学校的优秀团队文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辩证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以协调和民主的方式促进广大教师对优秀团队文化的认同,坚持培训与培育并举等方式传承和建设优秀团队文化,成都七中的教师群体呈现出善打“团体仗”的特质,进而实现“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奠基的卓越高中”的办学目标和“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

当好“9+3”学生的“贺妈”

贺光玲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9+3”学生远离家乡、有的文化基础差,加之生活习惯差异,让他们在校期间面临种种困难。当“9+3”班主任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在改进。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我经常凌晨回家或半夜到校,节假日也不休息。我的办公室常备药品,学生病了,我会第一时间送他们去就诊,我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送给他们祝福。记得第一次听到学生叫我“贺妈”时,感觉特别别扭,但慢慢地我体会到这一声“妈”的分量,时刻提醒我要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成为他们的妈妈。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我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于是我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想出各种方法表扬他们。这些年,学生们得到的奖状多达1000多张,一张张奖状让他们找到自信,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林健 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8年的教师,我深感特教老师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既要为特殊儿童传授知识和生活技能,更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我所在的学校承担着盲、聋、弱三类适龄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全部寄宿,有的一周回一次家,有的甚至一个月才回一次,为了让孩子们不孤单,我也要扮演心理咨询师、管理员以及父母的角色,节假日就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过节,守着他们睡着我才能离开,还要帮助他们换尿湿的衣裤,这些虽是日常小事,但对于每一位刚进校的教师都不容易。

为了更好把知识和生活技能传授给特殊学生,我紧跟教学前沿,积极践行差异化教学理念,开展特教教法、学法、教材、课标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守护初心,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

让思政课“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曹均学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

15年前,当我的一个学生在一封信中称赞我是融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师三者于一身时,我陷入了沉思,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作为一名思政老师,我觉得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其次,必须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党的教育事业诲人不倦,在多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增强课堂教学亲和力,坚持问题意识,探索“行走课堂”,开辟思政课育人新模式。此外,我还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矢志不渝,播种彝区未来希望

林观乾 凉山州民族中学教师

我是凉山州民族中学的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在近三十年教书生涯中,陪伴我的除了三尺讲台、盈寸粉笔,还有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当老师最幸福的,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看到教育在孩子身上带来的改变,更加坚定我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我把业余的时间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学生,学生用成绩予以回报,就是对我的最大褒奖。

教育在改变无数个孩子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个家庭的命运。今年,凉山州民族中学2008届的一名学生回到家乡,对帮扶干部说:“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把适合读书的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学习,书读好了,他们全家都改变了。”我相信,每一个受到教育的孩子都会有同样的想法,通过一个人改变一个家,一个家改变一个村,终究会改变一代人。

不忘初心育桃李

丹春英 乡城县城关小学

1993年,刚走出师范校门的我,主动要求到乡城县尼斯乡小学任教,那是一个辍学最严重、学生最少时只有30多人的乡村小学。不少农牧民认为读书无用,我一次次来到学生家,与家长交流沟通,用真实的案例与真情的劝说劝返学生。

藏区的学校,离大多数学生的家都上百公里,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住校,长期离开父母,难免产生心理上和生活习惯上的问题。这时,我就成了学生的“妈妈”,每天帮女生梳头,教孩子们刷牙、洗脸,学生生病了,就冒着寒风往医院送,学生缺少冬衣,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他们购置,就这样,陪着他们一天天长大。

一个好老师,除了有一心为学生的情怀,还要有过硬的知识功底和教学能力,我不断学习前沿教学理念,摸索出一套适合民族地区的教学方法,我所在的班级在全县屡获第一。“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我愿作红烛、甘为人梯,不忘初心育桃李,牢记使命铸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