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4期新闻周刊(总第336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魏东辉:向爱而行
■本报记者胥茜陈朝和倪秀文/图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4期新闻周刊(总第3361期) 导报四版

“昨天刚接待过一个孩子查出抑郁症的家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魏东辉面对这些孩子,神经紧绷,不敢懈怠。一身素雅长裙,身材清瘦,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教育处主任魏东辉端坐在记者对面。纤细的身躯里透着一股子精神劲儿,只有藏不住的眼袋透露出工作的疲惫。

她说:“当好一个老师,爱是最基本的,有了爱就会愿意投入。”

话题展开,记者有机会走近这样一位身处教育一线三十年,在德育岗位深耕十二年的老师,去听她所看见与经历的一切……

教育中的人与事,足够惊心动魄,教育中的苦与乐,爱是真正源头。

 

三十年历程

德育,是教师生涯的成人礼

1989年,魏东辉从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在大学学习地理的她,毕业后在重庆一所学校当上高中语文老师。从进入教师行业一开始,魏东辉就经受了跨界教学的考验。事实证明,魏东辉搞得定——自学了中文本科的魏东辉,留在重庆当了10年老师。

2000年,魏东辉从重庆到成都工作,进入树德实验中学。在树德实验中学最初的7年时间里,魏东辉当了两届班主任,还兼任过年级组长,因为“善于和学生打交道”,很快被学校委以重任,走上教育处主任的岗位。

起初,面对纷繁的管理事务,魏东辉觉得德育工作不如“直接面对学生单纯快乐”,舍不得围着课堂转的快乐,她甚至直言,“我还是喜欢当班主任”。

“单纯”是魏东辉喜欢的状态,在她看来这意味着专注带来的充实感。2007年,离开课堂,不再担任班主任的魏东辉,有过不舍,但冥冥之中却也昭示着她与德育的契合: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工作内容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就像是人生的成人礼那样,魏东辉在自己教师生涯的第十八年头,将自己牢牢地与德育工作绑在了一起。

“头天说教学楼还可以使用,下午就说不能够用了。”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撼动着大地,同时也震颤着刚刚走上德育岗位不久的魏东辉。地震中,树德实验成了成都市区唯一一个震后教学楼受损的学校。虽然校区受损,但是学校复课非常快,震后一周就复课。

魏东辉清楚地记着当时紧张的工作状态:为了让学生正常行课,学校半夜开会寻找借读场所。那段时间,魏东辉每天要工作到凌晨3点钟。新校区是借的,上课时间从8:00改成了7:20,老师7:00要到校,身为教育处主任的魏东辉自然到得更早。那一个多月,魏东辉站在公交车上都能睡着,一个月掉了三个手机。

除了带头恢复教学,魏东辉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安抚师生情绪,她还鼓励师生在震后成立爱心基金,做公益,回馈社会。她告诉大家:“感恩并回馈社会是德育工作极重要的一部分。”爱心基金一建立,几天时间就聚集了几十万元,为金堂等受灾地区及时送去了温暖。魏东辉和几十个志愿学生们一起清点款项,“数钱,手都数出血了”。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学生们在行动中体会和成长。“尽最大的力量去做每一件事”,魏东辉总说自己想得“单纯”,但她却将事做到极致。

地震之重,“称出”了她对德育工作真正的认识,心更定了。

德育工作需要团队。管理团队,是魏东辉接下来的工作“重头戏”。魏东辉像是天生适合干德育工作,她对德育发展方向的早判断和狠坚持,让她和团队走得早、走得好,也走得远。

从2007年开始,魏东辉就带头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带领老师走出去,参加全国培训,引进高端培训进学校,多种方式,持续尝试。如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树德实验中学班主任队伍越来越成熟。“我们的老师,任何一个拉出去都可以开讲座”,魏东辉这样的自信不仅来自对队伍的知根知底,也来自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

作为专业化的必要补充,2009年开始,魏东辉开始推行班主任绩效考核——教育处根据综合评价将老师分为 ABC三等,这显然触及了老师的痛点,这简直是个“烫手”的事。“我们想通过绩效来引导育人方向与目标。,如今说起来,魏东辉依然坚决,这种没有商量余地的话很少从她嘴里说出来。但她认定了的事,不商量,再“烫手”,她也做。

这个改革的关键是,绩效考核标准是什么?除了教学成绩外,细则还很多。比如,魏东辉发现有的老师抢占中午时间上自习,学生没休息好,下午上课精力差,于是推行“强行午休”。“肯定有反对,过程有阵痛,但这种事必须坚持”。

刚推行时,教育处对班主任的日常检查比较细,考核下来,可能差一两分就变成了 C。每月公布绩效时,教师群里很不平静。有老师开玩笑,自称“ C老师”。这些事传到魏东辉耳朵里,她知道绩效排名分级起了作用,“老师们嘴上不说,默默在改变”。对此,魏东辉心存感激:“教育一定是团队的合力,所有人共同的付出与努力,才可能让好的教育真正发生。”

近几年,一个个由于家庭、社会各种因素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愈发凸显,体现在德育工作上现象更为复杂,问题更为棘手。为此,2017年初,树德中学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联手,为整体提升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幸福感、获得积极情绪、积极品格,做了一系列的积极教育实践和研究。魏东辉带领9位老师组成研究性团队,负责推广和对接合作。

通过评测显现,团队如今为清华大学在西南地区的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研究数据,同时,魏东辉与老师们也在和大学互动中吸收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作为第一批对于积极教育在中国应用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树德实验中学进行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基础上,在心理学核心期刊《心理学前沿》杂志发表文章,证实了积极教育对青少年抑郁有保护作用。

“之前,我们也在做,但是不清晰、不系统,靠老师在实践中自己悟。现在一边学,一边做,用学习指导实践,成效显著。”依靠热情和主动,两年多下来,魏东辉和团队在心理治疗上有了自主的一套方法。

如今,魏东辉管理着学校的43名班主任,同时带了几个研究性团队。魏东辉坚信,班主任管理要上台阶,必须有研究、有方法,“成都市班主任大赛,我校有三个老师获得过成都市第一名,参加成都市班会课大赛,每一次,我们都获奖。”谈到成绩,魏东辉骄傲,但问到本质,她从来清晰,绝不含糊:“这些老师是真的爱孩子,愿意帮助孩子,为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教育。”

一个案例

胜任德育,除了爱还是爱

近些年,魏东辉和团队遭遇了很多学生个案,她觉得自己像是灭火的人。“一学期与学生的各种谈话有两三百次,有些谈话一谈就是半天。”数字体现了辛苦,但这份耐心和坚持才是工作的根与魂。

魏东辉也常常反问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答案从来不会轻易出现,但魏东辉是有答案的:“当好一个老师,爱在首位。你爱他,批评得再严厉也没有关系的。不爱的话,不管怎样说、怎么做,都会反抗。”

举一个例子,一个有些漫长的故事,且未完待续。

这孩子成绩不好,在教室里坐不住,学不进去。甚至让孩子奶奶来陪读过,仍然无济于事。进入初二,学习进度和知识量大增,掉队的他在教室里失去了最后的耐性,离开教室,告别课堂,整个学校成了他游荡的“地盘”。有时候藏在停车场,有时候躲在教学楼,学校有时只能调取监控才能找到他。

更可怕的是,他将整个学校看作“聚宝盆”:初一就因为拿同学手机被教育,但屡教不改,变本加厉,连宿管阿姨的房间他也去“扫荡”。事态渐渐严重起来,他成了学校的“小霸王”,成了学校的“名人”,牵动着很多老师的神经。

第一次请家长,也是因为一个学生的手机不见了,调监控发现他进入过那个班级。第一次见到这孩子,魏东辉最深刻的印象是:衣服很脏。

魏东辉问他:“你为什么要拿别人东西?”他回答“我饿,想拿手机换东西吃。”魏东辉了解到,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跟着爸爸,但爸爸工作忙,家里没人做饭。爸爸也是配合教育的,但在儿子“老不见好转”后,爸爸丢下一句:“把他弄去特殊学校,弄去派出所。”听见这话,身为母亲的魏东辉心里叹息:“孩子好可怜。”

又一次,孩子被“打得很惨”——这是魏东辉推测的。因为之前从来不穿校服的他返校时穿了校服,“变化特别大”。不过这变化让魏东辉更着急了,“在学校躲藏得比过去更厉害,主要是躲我。”

转机出现在那个“五一”节。“五一”节的第三天,学校监控发现阶梯教室有人,接到“线报”的魏东辉赶紧去看,发现孩子抱着头,用衣服遮着自己睡在地上。魏东辉问:“‘五一’节怎么过的?”孩子说自己在街上游荡。

在这次难得的平静对话中,魏东辉得知“五一”节期间孩子只吃了一顿饭,而且是“抢学校保安叔叔的一顿饭”。他直接拿手抓,学校保安说:“你把手洗了,我给你拿碗。”

听到这儿,魏东辉只觉得心里五味杂陈。面对这个活生生的小男孩儿,一个熟悉的“坏孩子”,一些滋味让魏东辉心里很痛。“今天就睡这儿,以后就在办公室不走了,课也不用上,让黄老师教你画画。”魏东辉对孩子说。

结果,谁都没有想到,一只神奇的鹦鹉赫然出现了……

“教育处的老师把他现学现画的鹦鹉拍下来,发在初二班主任群里,大家都觉得震惊,惊讶。”这居然是那个坏小子画的?他未学过画画,一学就会,画出来就传神。当天,他又画了小狗,是一只眼里含泪的流浪狗。画着画着,他睡着了,握着笔趴在办公桌上。魏东辉拍了照片又发给班主任群和家长,附上了一句:“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终于睡着了。”

放学的时候,他把画抱着,走哪儿都抱着,等爸爸来接。后来几天,他在学校里碰到老师就问:“买不买我的画,一百块钱一张。”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周末,爸爸带着儿子去参加了故宫博物院在成都开的讲座,还发了朋友圈。据说,这是有史以来爸爸第一次在朋友圈发了跟儿子有关的事。

画画让这孩子安静、专注。魏东辉拍下他的作品:线条清晰,笔笔皆有分寸,“真的静下来了”。一笔一画,不难看出这是他在耐心地勾勒轮廓与内容。从画睡着那天开始,他每天都要在办公室睡觉。有一次,从早9点睡到下午3点,醒来之后,教育处老师给他点了肯德基。“我也有啊?”他问魏东辉。“当然啦!你也是我们办公室的一员啊。”

从此以后,办公室的老师买任何东西都有他一份。魏东辉于是告诉他,要“学会感激”。接着,她开始有步骤地引导:“第一周我跟他讲,有喜欢的课你就去上;第二周,我教他,你是教育处的一员,财产安全你也要负责。”

一次,有老师到教育处休息,孩子主动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出去一会儿?”,老师说:“可以,但就10分钟,我待会儿要上课”。10分钟后,他守时地回到了办公室。

“要学会去爱,你会感受老师在爱你,帮你。”魏东辉知道,这是给孩子补上一堂课,补上一个孩子在3岁父母离异后,缺失爱的教育那堂课。

“怎么去教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需要耐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双慧眼,更重要的是要有走入孩子的过去、走进孩子内心的技巧与方法。甚至去感化家长,让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而拥有这些本领,归根到底是——拥有爱。只有爱能洞察麻木直抵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并唤起另一份同样的爱。这是本能,是初心,是人性最美好所在。做一个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去体会这种心心相印的教育,去收获那份幸福与满足。”这一段文字,是树德实验中学校长易永伦写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她简述了上面的故事,附上了孩子的那幅鹦鹉画,引发一圈教育人唏嘘感叹。

有些事,只有你做了,才知道何谓不易。有些孩子,只有你爱了,才知道如何陪伴成长。有些爱,需要艺术——爱的艺术,教育的艺术。

魏东辉将继续她的行走。女儿到国外读书之后,她更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扎进了学校。她是树德实验中学第一个去学心理健康 B证的老师,她坚持通过读书阅读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她还是那么淡然,不惊不诧,不说大话,不相信奇迹,但永远相信希望。

魏东辉告诉记者:“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关注孩子的世界、思想、心态,到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去,和家长一起努力,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技术的革命可以推动世界,但是要做人的教育,还是要面对面,眼观眼,心挨心。”

胜任德育工作,首先要爱,除了爱,还是爱。

【后记】

爱的艺术,是教师的“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教师是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之一,拥有爱的能力,是教师的“必修课”。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不断增多,身处其中的人,几乎无人幸免。但人终究是要靠希望活着,希望的种子一定种植在每个人的幼年。让学生拥有希望,教师要有爱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爱的能力。

有爱就有教育。与曾经无数的先贤优师一样,魏东辉和她的同伴们又一次向世人昭示:教师的最大价值就是以自身之美好人性去唤醒并塑造,从而实现学生人格之健全。

感恩天下爱心老师,让一代又一代孩子健康成长。

愿更多投身教育者,拥有爱、学会爱,助力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