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5期校园周刊(总第336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扶贫”不停歇
■本报记者 鲁磊 倪秀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5期校园周刊(总第3362期) 导报一版

整个暑假,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技能训练中心主任杨瑜都没有一点空闲。近几年,只要一有课余时间,她便带着学生到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巡回帮扶当地开展艺术教育。

“在四川,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器材、场地、设备非常丰富了,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不系统、教法不科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杨瑜告诉记者,她曾在民族地区走访,发现当地学生“没学会说话就会唱歌,没学会走路就会跳舞”,“底子”特别好,但因为缺少专业指导,不仅与艺术专业失之交臂,“很多孩子声音也唱坏了。”

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高品质的艺术教育,是近年来四川师大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不断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师范属性,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帮扶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下乡”的新路子。

城乡共唱“同一首歌”

8月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细雨不停,一首双声部彝族民歌,悠扬地回荡在喜德县贺波洛中心小学的校园中,打破了山中寂静。杨瑜正带着声乐专业的学生,给当地排练合唱。

贺波洛小学的孩子们全都是声乐零基础,教学需要从怎么酝酿情感、调整呼吸开始。虽然一句歌词要练上几十遍,但孩子们仍然聚精会神、全情投入。川师大的师生们还给当地教师编写了一本训练方案,详细分解了一首歌曲中的每个演唱要点,对照着合唱,现场示范。

“四川乡村学校的数量庞大,如何让帮扶精准有效?”四川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李亚梅说,四川师大以训练村小合唱团为抓手,通过艺术支教团的集中培训,让农村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技巧。编写了操作性极强的教材,在训练过程中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使其能在支教团离开后,持续指导合唱团,同时获得专业上的成长。

3年以来,四川师大艺术支教团走遍了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百余所中小学,开展“聚焦音体美,建设二课堂”活动。四川师大还通过网络平台,让城乡学生“同唱一首歌”。明年,四川师大还将举办“手拉手同唱一首歌”文艺演出,邀请各地中小学合唱团参加,展示艺术教育成果,激发师生学习热情。

建一支“永久牌”艺体教师队伍

今年六一儿童节,位于川西高原的理塘四完小举行了一场合唱比赛,比赛结束时,师生用多声部演唱了校歌《如鹤少年》,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演唱,让不少听众热泪盈眶。一所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为何能在音乐教育上达到这样的水平?

原来,早在2014年,四川师大教师、青年作曲家曹洪涛便开始在理塘四完小长期支教,除了开设音乐课,组织学生合唱,还帮助凝练学校文化,并根据当地诗歌“仙鹤高飞意壮哉,咫尺理塘归去来”的意境编写了校歌。

专业教师是一所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四川师大持续派出高质量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到理塘四完小支教,这所高原学校的艺术教育,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蝶变。

“专业教师留不住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李亚梅认为,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要突出、回归“师范性”。近年来,四川师大把教育扶贫与学校特色、内涵发展下成“一盘棋”,不断提升师范类艺术专业的招生比例,强化和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方法,值得一提的是,5位教学法导师中,有两位是中小学一线艺体教师。

四川师大还不断提高实践在学生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建设了覆盖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公办校和民办校的实践基地,通过学生顶岗实践,既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又解决了贫困地区师资匮乏难题,支持了当地艺术教育的发展,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教师队伍。

办好乡村学校是最根本的“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感谢四川师范大学的真情帮扶!”近日,茂县凤仪镇小学校长陈禄华欣喜地告诉记者,四川师大不仅支援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还帮助学校挖掘、提炼校园文化,构建特色艺术课程,使得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凤仪镇小学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所农村学校,在汶川地震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恢复重建后的学校硬件条件焕然一新,可是特色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仍然难见起色,用陈禄华的话说,就是“硬件很硬,软件很软”。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进行中小学美育情况调查时注意到凤仪镇小学,认为这所学校所面临的情况特别具有典型性:找不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工作的突破口,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却用不上、用不好。

在四川师大的定点帮扶下,凤仪镇小学聚焦羌族文化,进行了校园文化打造、特色社团和非遗课堂建设,开发出羌语、羌歌、羌绣、羌笛、羌舞等系列特色课程,艺术教育亮点纷呈,并成功申报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去年,四川师大音乐学院与阿坝州教育局签订战略协议,帮助当地收集整理文化艺术资源,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美育课程,凤仪镇小学的成功经验将复制到更多贫困地区。“帮助乡村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品位,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贫。”李亚梅说,从单纯的音乐教育帮扶,到帮助学校构建美育体系,四川师大在不断探索教育扶贫、艺术扶贫的长效机制,让扶贫见真情、更见实效,帮助贫困地区走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