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7期教师周刊(总第336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同在一片蓝天下
■黄常麟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7期教师周刊(总第3364期) 导报四版

去年夏天,学校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是重庆某乡镇小学,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那里度过了5天难忘的时光。

我寄宿的家庭地处场镇,一家三口,孩子在镇上念小学,父亲在当地从事装修,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母亲在家看管孩子、料理家务。他们一家原本生活在农村,为了方便孩子读书,才举家迁往交通便利、学校条件相对较好的场镇。在镇上买房置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何况还要离开生活多年的村庄,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这位年轻的母亲:“你们这里也像城市流行买学区房吗?”“那是哎!知识改变命运嘛!”母亲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几年,他爸爸生意越来越红火了,经常都有人要装新房,一个月都能做两三家,挣了钱才能在镇上买得起房子,方便娃儿读书。”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并无二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房东小孩就读的小学,也是我这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校,校园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知了声声,红色塑胶跑道与绿色的操场相映成趣,教室窗明几净,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眼前的景象,让自己恍若置身于城市。缺胳膊少腿的课桌椅,坑坑洼洼的操场……父辈们的这些记忆,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据这所学校的负责人介绍,全镇的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100%。

毋庸置疑,农村义务教育在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净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通过这次短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发现乡村小学现实的发展水平与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匹配,而且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活动期间,正好遇见一位曾在市里获得过舞蹈奖项的年轻教师来学校支教,学生们欢呼雀跃,家长、学校教师乃至校长都对这位教师的舞蹈才能高度赞扬。因为这个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设施设备以及经费,导致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而对比我现在就读的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体艺、外语、书香、科技四大主题文化节,创设有52个学生社团,涉及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环保等领域,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在我看来,学校艺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涵养着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此以往,农村孩子又如何能与城里的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为什么又说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呢?在我的母校,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单说语言方面,学校就开设了英、俄、日、德、法、西6个语种,实行小班授课,常年聘有15至20名外籍教师。而我参与社会实践的这所小学,虽然教师配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由于生活条件、职称晋升、收入待遇、子女教育、夫妻分居等原因,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人心思动。最令校长头痛的是,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年轻教师留不住,骨干教师青黄不接,这使得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就我观察了解到的情况,不妨纸上谈兵,想到了以下“对策”:其一,通过互联网将城区示范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况传输到农村学校,做到实时同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同一级别的岗位工资高于城区学校,职称评定及晋升的条件比城区学校宽松,以此来解决优秀的年轻老师引得来留得住的问题;其三,在艺术教育方面,短效的办法是让师资力量较强的城区学校派员轮流支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织城乡校际间的联谊活动,长效的办法是由城区的名师对农村学校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

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孩子共享教育雨露,共同健康成长——这才是在我心中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