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9期校园周刊(总第336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纳西古寨矗立标准化现代学校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9期校园周刊(总第3366期) 导报一版

新建的俄亚小学占地约30亩,2017年3月建成,总投入3100多万元,是目前木里县条件最好的农村学校。

俄亚小学旧貌。2017年前,当地孩子们就在这里念书。刘磊摄

学校: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小学

首访时间:2012年10月

回访时间:2019年9月

2019年9月23日凌晨5时,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小学校长孙庚从县城出发了,他刚结束在外一周的培训,当天要赶回300公里外的学校。随身携带的,是社会公益组织寄到县城的一大堆校园安全设施、器材。

车行驶了200多公里就再也无法向前了,一段垮塌的山体阻断了路。孙庚只好弃车,找来一辆摩托车,连人带物转运到学校。此时,距离出发已过去了约9个小时。

但和他的前任——俄亚小学原校长王偏初相比,孙庚的这段旅程还算“幸福”了。10年前,俄亚乡与县城的公路还未贯通,王偏初进一趟城,需辗转云南境内,徒步、骑马、溜索,各种交通工具用上,花上三四天时间。

7年前,本报记者第一次走进俄亚小学时,就为师生学习、生活的条件感到震惊又心疼:两排泥土、石块垒砌的低矮平房就是教室;宿舍又小又暗,床挨床挤了20多个学生;没有食堂,孩子们打了饭就一个个蹲在操场上进餐。……

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俄亚小学的师生们却淳朴又阳光,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洗漱、打扫卫生、晨读、写字;老师们视学生为己出,除传授知识,还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学好本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师生们共同的心愿。

王偏初是俄亚乡走出去的第一个“中师生”,他知道家乡孩子求学的艰辛和对知识的渴盼,本来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但他主动申请回乡,在母校一干就是24年。任校长的十余年时间里,他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丰富学生校园活动、提振教师素养与信心,俄亚小学成为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学校。

“无论什么时候去看,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都井井有条,非常放心。”多次到俄亚小学视察的木里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宁林说,尽管俄亚小学地理位置最偏远,但每年考评在全县同类学校中都排第一。

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就在两年前,俄亚小学终于告别了“石墙+泥地+旱厕”的校舍,整体搬入了现代化、标准化的新校园。

新学校与老校园隔河相望,占地约30亩,总投入3100余万元,主体建筑为一栋可容纳800名学生的教学楼、两栋附楼,各种功能室、活动室一应俱全;370余名住校生,分男女入住在两栋宿舍楼,每间寝室住6-8人,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晾衣阳台;教学楼的另一侧,并列着两栋教师住宿楼,配套有36间周转房;此外,还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操场……在孙庚发来的照片中,白墙红砖的俄亚小学在河对岸千年纳西古寨村落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

俄亚小学现有学生495人。随着人口自然减员,俄亚小学近年来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学校撤并了原来的4个村小,将学生全部集中到乡中心校寄宿上学,原村校点则办起了村级幼儿园。俄亚小学的学生享受寄宿制补助、营养餐补助、民族地区学生补助等国家好政策,在校期间不用花一分钱。

俄亚小学现有教师33人(含7名实习教师),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22岁。因为地处川滇两省5县交界处,山高路远,教师进不来、留不住,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刚接任校长的孙庚是学校最早一批特岗教师,10年时间里,与他同一批入职的特岗教师只剩下他一人,后几批入职的特岗教师走了一茬又一茬。这期间,他也曾动过调走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因为“舍不得这里的孩子”继续留了下来。如今,他与在县城工作的爱人分居两地,有时半学期或一学期才见上一面。

刚刚卸任的王偏初也舍不得这里的学生,舍不得他为之奋斗了24年的学校。今年暑假,为满足城区急剧增长的老百姓子女入学需求,木里县在城区新建了一所小学,第一年就招收了1400余名学生。因为有多年优秀的办学和管理经验,王偏初被委以重任,担任了这所新学校的校长。“尽管有万分不舍,但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王偏初说,他会继续发扬在俄亚小学的工作干劲,想方设法把新团队带好、把新学校办好。

近两年来,随着我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意见的深入实施,以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对凉山州各领域的持续援助,木里县的教育也旧貌换新颜、“一天一个样”,俄亚小学的变化就是其中的缩影。“今年,我县将迎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验收,一旦通过,木里教育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李宁林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