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09期校园周刊(总第336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脱下军装,他仍是一个兵
陈诗涵 张晓 徐琳 张雪萍 文/图
《教育导报》2019年第109期校园周刊(总第3366期) 导报四版

一身军装,身姿挺拔。王飒,人如其名,英姿飒爽。他声音洪亮,行动间自有一种干练利落的风范;他的性格开朗,为人真诚热情,谈吐得体,平易近人。军人的严肃和青年的活泼,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奇妙的统一。

一朝入军营,终身是军人

王飒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从爷爷,到父母叔伯,再到同辈的哥哥们,这一家子都是军人。王飒笑着说:“我们家有个传统,男孩要去当兵,女孩要优先找当兵的做姑爷。”正因如此,他从小就被父母当作军人一样培养,当他会走路的时候就会站军姿。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辈的军人精神始终伴随并感染着他。

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军人始终肩负着保卫人民的重任。1998年,黑龙江爆发洪灾,王飒的父母都参与了救援任务。“军人的使命,比命更重要!”父亲当时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王飒心里:作为一个战斗在一线的军人,把别人的命留下来,真的比保住自己的命更重要。

家族的传统、父辈的激励,让王飒也有了参军的念头。尽管如此,当穿上那一身戎装的时候,他依旧感觉到了不适应。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王飒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长大,军人叔叔、哥哥们会哄着他、逗他玩,部队对他来说就是第二个家。可入伍之后,这里不再是玩耍的地方,而是磨炼心性、挥血洒汗的战场。

不适应是一定的,但在磨炼中,王飒最终从一个“脑子里天天想着逃课打游戏”的高中生,成了一个训练有素、行动利落的军人。2013年,参加集团军教导大队雷达专业培训获优秀学兵;参加火力2013防空兵系列演习,获得旅嘉奖一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14年,参加火力2014防空兵系列演习,获得旅嘉奖一次;参加集团军教导大队预提指挥士官集训,获优秀学员,晋升一期士官下士军衔。2015年,参加旅教导大队班长集训,担任雷达班副班长。这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无数个昼夜的苦练,少年的冲动和任性也转化成了血性和坚韧。

回忆起那段军旅岁月,还令他记忆深刻的是和老百姓之间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他所在的队伍出去拉练,晚上借宿在一对老夫妇家。这户人家很穷,但老夫妇特别热情,还要做饭拿水果招待他们。当然,人民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们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到了半夜,王飒起床上厕所时,意外发现了令他动容的一幕:老夫妇把架子架在锅上,替他们烘鞋、烘袜子。第二天他们起得很早,帮这户人家把柴劈了,又留下了自己的一部分口粮。谈起这些往事,王飒依旧十分感慨:“当兵图个什么?不就图老百姓拥护我们,把我们当自己孩子看待吗?”

军旅生活只有3年,可军队对他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军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深深刻在了王飒的骨子里,一朝入军营,终身是军人。

大家身边的社工战友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王飒正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无私帮助退役军人。

退伍归来的王飒虽然胸戴红花,摘下军衔但始终铭记他曾是一个兵。王飒最初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但为了帮助退役的战友们,他毅然放弃工程师的梦想,转入相对冷门的社会工作专业。

“我就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提起转专业,这个爽朗的东北大男孩认为这是遵从内心的想法。不顾家人的劝阻与老师、同学的惊讶,军人的情怀、对战友的感情、对军装的热爱让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己的决定。

转入社会工作专业后,王飒坚守本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理论联系实践来帮助退役军人。他认真思索退役军人存在的弊端:有的年龄偏大;有的学历偏低;有的还有伤病。在仔细斟酌考量下,王飒选择帮助退役军人开餐馆。他跑前跑后,帮着战友注册、选址、调研、装修、链接资源,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与专业知识让战友的餐馆成功开业。

在问到如何解决帮助退役军人途中遇到的困难时,他坦言“全靠自己慢慢摸索”,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言语之间洋溢的是义气和踏实。

“从专业角度来讲,社工不干任何事,社工只负责链接资源。把所有的人和资源放在一起,提出一个最优方案是社工干的事。”王飒对社会工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也是这样实践的。在连锁餐馆的建立过程中,他负责对选址与餐馆类型进行调研,找学设计的朋友装修餐馆等前期工作。

“我就相当于作了个抛砖引玉的功能,我把那块砖扔出去了,把他们这块玉引出来了。”王飒谦虚地说,如今,他的战友们已经创建了多家连锁分店。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王飒不仅仅关注退役军人的服务,更是将目光放在广大需要帮助的群体上。

2017年底,他入选“国信-西华雅安名山区扶贫工作组”,成为扶贫攻坚大军中的一颗小螺丝钉。“在扶贫过程中,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好政策给百姓带来希望,让我感受到我身上重大责任。”王飒回忆当时的感受。无论是作为一位退役军人,还是社工,王飒始终投入饱满的热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王飒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和对社工工作的热爱从未停止,就像他在战友群里的备注“你们身边的社工战友”一样,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脱下军装的战友。

“我希望未来走出校门之后,能建立一家专门服务于军人、军属的社会组织。”服务军人、帮助军人,是这个22岁的青年毕生的追求。

铁血军魂永不忘

穿上军装,他是保家卫国的铁血军人;脱下军装,他是服务退伍军人的班长。

从2017年开始,西华大学参军入伍的学生陆续脱下军装返回校园。兵役生活让他们拥有了坚强的意志,但却面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及繁杂的复学手续等诸多问题。在王飒和几个退伍老兵的提议下,在学校党委武装部的关照和校团委的支持下,他们组建了整个郫都区乃至整个成都市第一个退役大学生士兵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团——西华大学八一军魂社。

“从退伍到复学,中间需要经过多重办事流程,最长甚至需要两个月。”王飒说,建立这个社团最初的目的是协助退伍大学生士兵办理复学手续,早日适应大学生活。后来,社团还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大家解决学习问题。夜幕下,王飒带着腼腆而温柔的笑,认真地解释道:“社团名字取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和永铸钢铁军魂之意。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青春,我也希望能够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

不仅如此,王飒还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聆听他们的意见并将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集中梳理,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报给学校的相关部门。他为退伍士兵所做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学校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学手续办理效率大大提高,社团的一些活动也使退役士兵更快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王飒的态度诚恳而淡然:“作为一位比他们早几年入伍的班长,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推进国防教育,宣传大学生入伍的活动中,王飒依然是那个最积极的身影。他走进征兵宣传现场、进入主题班会会场,现身说法,讲亲身经历、讲光荣传统、讲国家政策,联合周边高校组织开展主题演讲会,积极奋斗在征兵宣传的最前线。他说:“无论是为了报效祖国,磨炼意志还是体验部队生活,我都鼓励大学生积极入伍,切身体会军人的精神。”

有一对小姐妹,本来是抱着‘“看兵哥哥”的想法来凑热闹,可宣讲会结束后,两个姑娘泣不成声,当即找到王飒,在他的指导下填写个人信息报名应征,其中一个女孩在2018年如愿以偿参军入伍。2018年,在王飒和战友们的配合宣讲下,西华大学参军入伍人数再创新高,近70名学生从学校参军入伍。

作为老兵,王飒在宣扬军人精神,提升学校国防教育质量方面不遗余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他联合战友们组建了一支国防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生组织——“西华大学国防特勤大队”。2018年底,他推动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6所学校成立了成都市国防教育联盟。

王飒的微信昵称是“有血性!!”,他说:“如果可以,我愿得此生长报国,来世还入军旅家。”如那喷血的朝阳,他用生命书写辉煌。没有轻易说出口的承诺,却用行动述说着军人的精神。

后记:

王飒生于1997年,今年不过22岁。在他的身上,有大学生的活泼和朝气,更有远胜同龄人的成熟和强烈的责任心。如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飒的眼光并不只限于一己一身,让他思考更多的永远是身边的人、周围的人。很多事,别人可以无视、可以不管,王飒却不能。热忱助人、不计回报、踏实肯干、默默奉献,因为他“是一个兵”,因为他始终牢记作为军人的责任与使命。

在王飒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张照片:他身着军装,手端机枪,目光坚定地凝望远方。和平年代,他依旧有属于自己的战场,依旧有沉甸甸的责任要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