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3期校园周刊(总第337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深藏功与名 甘为孺子牛
——记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原校长高才德
■晁宁 邹奕文 /图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3期校园周刊(总第3370期) 导报三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送到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89岁老校长高才德的手中。

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校长,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纪念奖章。胸佩纪念章,正是高光时刻,老人瘦削的脸上坚毅的目光,又将大家拉回到了他的戎马岁月。

岁月,模糊了知觉和记忆,但是模糊不了高才德的赫赫功绩,模糊不了一位老党员的初心——

70年前,他经历了淮海战役枪林弹雨的洗礼;65年前,他在西南剿匪中浴血奋战,光荣负伤;参军以来作战12次,多次立功,荣获“解放奖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55年前,他转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7436工厂工作,兢兢业业,不计名利;39年前,他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7436工厂子弟校,教书育人,桃李芳菲……

这些光荣经历,70年来,一直被他深藏心底,只字不提,连自己的儿女也都不知情。

直到如今,在得知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时,家人才在老人的默许下,拿出了藏在箱底的军功章。

一心办学,不谋私利

1964年,高才德因身体原因转业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7436工厂,历任厂工会干事、秘书,厂子弟校校长、厂教育中心调研员。不管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高才德总是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不为自己谋一己私利。

1972年,为了让子弟校的孩子初中毕业后能继续学习文化,高才德克服重重困难,创办7436厂子弟校高中部。在那个高中生都是高学历的时代,创办一所高中很不容易。没有老师,高才德就一次次登门求师;家长不愿意娃娃继续读书,高才德就一次次上门做工作。

有了教师,有了学生,高才德又一心扑在高中教学上: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自习;晚上等最后一名学生离校之后,高才德才会离开校园。

“那段时间,我们基本上就没见过我的爸爸。”高才德的女儿高萍这样告诉笔者。正是在高才德的不断努力下,7436厂子弟校越办越好,后来又陆续开办了幼儿园、职业高中,成了当地人人羡慕的学校。子弟校的老师们也自豪地说:“要不是国家政策不允许,我们在高校长带领下,还要办大学呢!”

高萍是高才德的大女儿,下面还有2个弟弟。提起自己的父亲,高萍还是有一丝怨气。高中毕业后,高萍进入了父亲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436工厂,成了一名电镀工,这是该厂工作环境最艰苦,也是最劳累的车间。而此时的高才德已经是7436工厂子弟校的校长,他完全有办法给自己的女儿换一个轻松点的车间,甚至可以将女儿调到子弟校当教师,将女儿的身份从“工人”变成“干部”。但当女儿提出这种要求后,却被高才德一口拒绝——“年轻人就是要多锻炼嘛,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为此,父女间经历了长时间的冷战。

1999年,7436工厂改制,高萍在分流下岗的名单中。下岗,就意味着没了工作,没了生活来源。深知父亲不愿意为自己谋私利的高萍,再一次硬着头皮找到了父亲,希望父亲能动用关系,把自己从电镀车间调到父亲曾任职校长的子弟校,这样学校划归锦江区后,自己也能成为有编制的教师,吃上“皇粮”。这一次,为了说服高才德,全家总动员,3个孩子和爱人轮番给他做工作,可最后,高才德还是让全家人失望了,他像以前一样坚定地拒绝了。

于是,高萍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下岗后,她四处打工,摆过地摊,做过小买卖,现在在一家公司食堂做炊事员,日子过得很清苦。“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高才德的爱人周定碧这样评价他:“他对别人的事、对公家的事都非常重视,再困难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但我们结婚58年了,却没有享受过一次福。”

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

对家人严格苛刻,对同事却又是格外热情。曾经和高才德共事过的同事,只要一提起高校长,都要竖起大拇指,“正直、严厉、朴素”是他们对高才德最常用的评价。锦江实验学校晁宁校长被高才德老校长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晁宁说,“高校长的英雄事迹我们也是第一次知道,他和家人从未向我们提起过。这么多年来,高校长也从未给学校提出过任何要求,一次也没有。”

高才德从来都是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每年的厂优秀职工评选,高才德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是他都是一次次的拒绝,谁要再推荐他,他就跟谁急。后面厂领导都看不过去了,专门多给了子弟校一个评优名额。

退休教师张邦全是厂子弟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后又留校任教。提起高才德,张邦全满是感激,“刚到学校任教,高校长对我们年轻人既严厉又和蔼,他在工作上、思想上对我们特别严格,只要有一丝懈怠,他就会狠狠地批评我们。但在生活中,他对我们又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哪怕吃饭、住宿这些小事,他都会亲自过问、安排。”张邦全说。

除了工作生活,高才德留给张邦全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前调整工资时,按照高才德的资历,每次他都有资格上调,但是他都把名额让给了一线教师,这种不记个人得失的行为,在张邦全印象中至少有3次。张邦全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高校长当时的那句话——“我这些工资够用了,让那些积极工作、家庭有一些困难的老师工资调上去,这样既可以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工作,也能帮衬一下他们。”

最近几年,高才德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几乎每年都要住院。作为离休干部,高才德原本可以享受专门的医疗待遇。但每次住院,高才德都只住普通病房,只用普通药物,病情稍微好转便嚷着要出院。说起这事,爱人周定碧也是一脸无奈,“他就是怕多花国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