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8期(总第298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红色文化点亮艺术教育
——旺苍县东河小学办好艺术特色校
■李益众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6年第88期(总第2985期) 导报一版

“小红军”远足体验出发啦!(图片由学校提供)

“川陕省保卫局驻地旧址”、“广元县保卫局驻地旧址”、“川陕苏区县委书记及保卫局长驻地旧址”……除了这些几句历史感的标志,旺苍县东河小学门口的左右两边,是红军精神浮雕墙和校训浮雕墙,校门上方是红四方面军军旗浮雕;校门内的墙壁上有“五旗”: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还有标语:“我自豪,我是红军小学的好孩子;我能行,我做红军精神的传承人。”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办列宁小学。这成了东河小学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2010年,旺苍县老城区“中国红军城”项目完成,该校位于红军城中心。2011年,该校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

东河小学校长黄先友说,建于1876年的东河小学,今年正好140年了。红色文化厚重的东河小学,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本色+特色”办学模式,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成该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活动中传承红军精神

每年春季,东河小学三至六年级的1000余名师生,穿着红军装,举着红旗,开展以“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感受春天,亲近自然”为主题的“小红军”体验节。

黄先友说,通过模拟长征中的情景,包括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爬雪山、胜利会师等,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这次活动激励我们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争做红军精神的传承人。”学生李妍倬激动地说。

除了体验“小红军”,三至六年级学生3月份还会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清洁红军城。学校还举行“红歌会”、“红军城的孩子爱祖国”诗歌朗诵会,“爱我红军城·童心永向党·童心绘祖国”现场书画活动,让孩子们在歌声与绘画中将红军精神传唱下去。

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则是东河小学教育活动的重头戏。旺苍县女红军薛莲萍每年清明节都会受邀来学校,给孩子们讲红军在旺苍县战斗的故事,教学生唱红色歌谣。2007年,薛莲萍逝世。她将自己20余万元存款捐给学校,成立“莲萍书屋”。书屋的入口处,写着老人的生平事迹,孩子们阅读的同时感受红军精神的传承。

为凸显红色特色,学校把班牌制作成“五星”形状,教室内张贴“成人成才,做红军精神的传承人”等标语;制作宣传栏,用红军精神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东河小学开始探索“本色+特色”办学模式,立足学科特点,开展艺术特长班教学。该校充分利用旺苍红军城的红色文化资源(川北民居、红军遗址、红色歌谣、米仓山歌等),构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得以完善。

“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黄先友说,如语文老师每天至少组织学生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要求学生背诵一首红色诗文,让红色元素伴随学生成长。学校先后编有《红土地》、《红军城》、《红领巾》三本校本教材,供师生学习。

东河小学美术课的陶艺教学也很有特色。将红军城资源引入课堂,将泥塑陶艺的实践,形成一个个系列、一组组场景,使陶艺教学走向深度化、序列化。学生捏的红军泥人陶艺作品,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获得一等奖;音乐教学以红色为突破口,声乐教学中唱红歌,舞蹈教学中跳红舞,竖笛教学中吹红曲,将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利用。

教学之外,学校还开展艺术节,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1999年开始,东河小学每年举办“小白杨”艺术节,5月底、“六一”前的那一周,成为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活动周。学生将一年来艺术课上的成果,展示给在场的老师和家长。

这些激励和教育,培养出全国少儿舞蹈大赛优秀奖获得者李亚倩男、全省少儿声乐一等奖获得者杨倩、全省绘画大赛金奖获得者胡锦程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2000年,东河小学被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荣获“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称号;此外,该校还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等殊荣。

“地处山区,贫穷落后,是劣势。但决不能怨天尤人,要锐意进取,用好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去发现美。学生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东河小学教科室副主任何凤玲说,学校老师常常带着学生在红军城写生、创作,杨书虎老师的课例“红色家园红色情”荣膺“少儿美术杯全国优秀课例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