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7期校园周刊(总第337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花一草一石”见证母校变迁
■蒋安润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7期校园周刊(总第3374期) 导报四版

转眼,孩子上一年级了,时隔20年回到母校,记忆中的母校已焕然一新。幼儿园的玩具琳琅满目,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平整干净的操场,林荫道两边花红柳绿,20年前那棵小树苗也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新校区各种设施齐全,多功能教室配备完整,教学楼上面的电子屏幕上写着“欢迎新同学”,教室已装上了电子黑板,座椅设计合理新颖,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少数民族校服,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这不禁让我回忆起了我与母校宣汉三墩土家族自治乡中心小学的种种……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上学第一印象,就是老师一上一下踩着一架木琴,一个个小朋友摇头晃脑地唱着《小二郎上学》。那时候,校舍只有一楼,墙是清晰可见的泥砖墙,屋顶是瓦片,地是最原始的泥土地凹凸不平,桌脚垫一垫才平稳,下雨天还能有调皮的雨滴钻到桌子上来,凳子和桌子保留了木头原有的孔洞,调皮的同桌总喜欢把笔往里塞,那个时候两人共用一张凳、一张桌,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同桌,生怕同桌多占有一点,“楚河汉界”划分得十分明显。

刚开学,操场上有各种杂草,不久就被我们当成玩具拔得干净利落,这个时候操场上露出许多坑洼,一到下雨又是我们玩乐的好天地。不久学校就开始修缮,为了填平操场,我们每个学生在家带一包沙石,众志成城,不久操场就变得平整干净。修好了操场又开始砌花台,花台里的泥和花全都是我们一起挖来的。

国家越来越好,孩子们上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的母校开始扩充土地,由于选址在河边,不得不修起一堵高高的河堤,河堤离操场有一段距离,里面的空隙又到了我们一起为母校出力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我上六年级,每个年级划分了区域,我们班是最多的,填空隙用的是河里的石头,一到雨后河里的石头全部都冒了出来,我们就浩浩荡荡地去河里背石头,我们的任务是老师和学生每人背20背篓,同学们都很积极,没有一个偷懒的,背了一学期,我的小背篓坏了,那个大缝隙终于被全校师生填平了。学校的外操场修好了,我也毕业了,我深深地记得,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

后来,由于旅游扶贫,我们那里有了“巴山大峡谷”,孩子们的父母便可以在旅游区就近工作,而不是以前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也减少了。以前村里的孩子都是带饭去学校,装一些米在铁盒里,加上冷水,放到一个大蒸笼里蒸,菜都是家里带的剩菜。现在有了国家营养餐计划,孩子们都能在学校吃到有营养又新鲜的饭菜了。

重游故地,一花一草一石都有我的回忆,一花一草一石都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家好了,教育就好,教育好了,国家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