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8期家教周刊(总第337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性别若错位,何为“正位”?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8期家教周刊(总第3375期) 导报三版

前些日子,成都市某小学因在二年级开设男女专属课受到争议。报道称,在过去一学期,该学校“男生·女生大不同”课程推出系列活动,帮助男生、女生认识身体部位的差异。这学期开始,学校进一步丰富“男生·女生”课程的内容,开设“快乐‘ duo’毛线”课程,教女孩子们“织毛衣”,男生则由老师带着“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其校长表示,有些地方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的现象。此举是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性别认识,让孩子在课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性别错位”是引起此次争议的焦点,若说课程帮助男女生纠正“错位”,那么什么又是“正位”?在性别教育上,学校究竟踩了什么雷?

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7岁的小女孩跟随母亲去美国商场,她看到一架可以用无线遥控器操控的玩具直升机,非常着迷,要求母亲给她买一个,可母亲却说:“不行,你有洋娃娃了。”女孩反问:“我只能和洋娃娃玩吗?”

我身边有一名女性朋友,小时候因为喜欢踢足球和男孩打成一片,因此总被奶奶训斥“不像个女孩子”。为了“像个女孩”,她不得不停止热爱的足球,让自己变得淑女。如今,已为人妻的她感谢当年奶奶的训导,认为今天的自己性格温柔、贤惠,是奶奶训斥的结果。毕竟“哪个男的会喜欢一个玩起来像疯子的女人?”

这个故事听起来其实很可悲。她从未意识过,那个“像男孩”的女孩或许才是真实的自己,更遗憾的是,她还会用这样的刻板印象去“塑造”自己的女儿。

可见,虽然如今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教育女孩独立、自强已成为重要课题,但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女孩应该安静、温柔,男生应该阳刚,没意识到这样的刻板印象更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试想,如果我们不给年幼的孩子穿上性别角色的紧身衣,会不会给他们空间发挥他们的全部潜能?

有网友认为,“男女生课程”可以唤醒孩子的性别意识。从性教育层面来讲,提早帮助孩子从生理角度认识身体构造的不同,确实没错。可之后延伸出的课程方式就显得狭隘,如果校方不要求男女生分性别上课,而是自由择课,效果则大不一样。

无论教育女孩还是男孩,从一开始就不应设定框架。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就是衡量标准。教育女孩时,家长完全可以抛开性别意识(性教育除外),鼓励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玩具,喜欢的书,喜欢的事情。尤其不要草率地认定很多事情女孩是无法做到的,也不要受一些毫无依据的观念的影响,例如,把做饭这件事当作某种检验女性“婚姻生活能力”的标准,更不要给女儿灌输“贤内助”等观念。同时,还要小心“伪女权主义”的影响,不要在女性问题上矫枉过正。

如果女孩喜欢火车、飞机,家长可以尽情地支持,如果女孩喜欢洋娃娃,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支持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鼓励他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