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8期家教周刊(总第337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位妈妈的自我成长
记者 向颖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8期家教周刊(总第3375期) 导报一版

身为父母,好像理所应当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很少家长能够“停一停”,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回到自身的建设上。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陈秋蓉渐渐意识到,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经过不断学习、检讨、修正、完善自我,陈秋蓉收获了更多教养孩子的智慧与力量,也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育儿中完成了育己。

觉察

没有对的亲密关系,只有适宜的“爱”

有了孩子后,陈秋蓉发现,自己不自觉走了父母的“老路”。她小时候觉得父母一手遮天,很不公平,还常常“双标”,教育她不能做的事,父母却可以。一次,女儿谢宜珊问她,妈妈,为什么你总是对的?她才惊觉,在和女儿的相处中,自己一定是赢的那一方。“我对于强势、掌控型父母的管教充满对抗情绪,而我现在却是一个强势、爱掌控的母亲。”陈秋蓉隐隐觉得些不对,但找不到问题的关键。

直到激烈的冲突发生。有一段时间,陈秋蓉的父母暂时搬来和一家人同住,相处过程中,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老公的关系,都让陈秋蓉感到疲惫。“再这样下去,我要抑郁了。”陈秋蓉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护士,当时,恰好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正要开班,抱着找一个排解途径的心态,她报了名。

那次学习为陈秋蓉打开了一扇窗,她认识到,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才是问题。学习中,她接触到很多心理教育、家长成长的专家与机构,通过情绪管理、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等课程,觉察自己,找到改变的着眼点。

陈秋蓉第一次知道原生家庭的概念,渐渐理解父母与老公的行为,也渐渐开始感受、思考、调整亲密关系里的“爱”。“如果没有自我觉察,我们不会认为是‘爱’有问题,而是爱的对象有问题。我这么‘爱’孩子,孩子怎么不听话?我这么‘爱’老公,老公怎么不感激?然后,很容易把问题归结到对方身上。”陈秋蓉说。

通过5年持续不断的学习,陈秋蓉收获颇丰。期间,她跟随多位老师,上过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课程。她发现,同样的道理,在一位老师那里学过了,但当时并没有真正理解,随着自我觉察的深入和内心的进一步打开,在另一位老师那里,才真正领悟。“道理和方法不是你从老师那里搬过来就能用,必须自己慢慢去内化,在日常经验中总结和反思。当然,自我改变的意愿和初心是关键。”

理解

提高感受性,让情感健康地流动

从理论到实践,陈秋蓉首先觉察到自己哪些行为是不妥的,善于从自己身上反思。

一次,陈秋蓉下班路上叫女儿先在家里练琴,结果回家的时候,女儿没有弹。陈秋蓉问她,弹了几遍,女儿伸出一只手,比了个“五”。陈秋蓉觉得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又问了一次,女儿立马改口,说弹了三遍。这时,保姆阿姨说,她只听见琴声响了一小会,没有三遍。女儿不但不承认,还发了脾气。送女儿去兴趣班的路上,她终于说了实话:“一遍。”陈秋蓉很生气,一路上都在批评她。

送到上课的地方,陈秋蓉一个人坐在外面思考,孩子想玩是天性,练琴本来就很枯燥,要长期坚持不容易,需要家长的监督。偶尔想要偷懒,也能理解。阿姨才来不久,还不够亲密。女儿不想当着外人承认自己犯错了,她也要面子。本来还有很多话要给女儿讲,但接女儿走的时候,陈秋蓉决定只字不提。

但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翻篇。陈秋蓉先消化了自己的情绪,然后,晚上睡觉前,她和女儿聊起这件事。“你是不是不愿意当着阿姨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女儿点点头,承认了。她年龄小,还说不出来自己的某些感受,陈秋蓉一点一点帮她理顺。

和女儿聊天的过程中,陈秋蓉刻意避开了“说谎”这个字眼。她不想给女儿贴不好的标签。她告诉女儿:“你以后说事实就可以了。”陈秋蓉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亲密,弹琴的事她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女儿因为怕她生气,说了谎,是因为她没有给女儿创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

陈秋蓉告诉女儿,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也很难管理,但我们能把控情绪之后的行为。情绪来了,你可以选择抒发情绪的方式,避免情绪带来的破坏性行为。“希望她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知道如何处理。”

坦诚

妈妈不完美,但妈妈一直在进步

女儿谢宜珊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读三年级,是个沉稳、淡定的姑娘。以前,谢宜珊的慢性子让陈秋蓉着急上火,甚至不停催促,但现在,她能够客观看待这份不急不躁。“女儿虽然是个慢性子,但她做事很稳当,从不毛毛躁躁。这是优点。”

一次,班主任在群里发了通知,要求大家第二天穿运动校服,但陈秋蓉当天太忙,没能及时确认群里的消息。第二天,谢宜珊一个人穿了礼仪校服去学校。晚上,几个同学一起聚餐,一位家长开玩笑,问她:“你怎么不守规矩?一个人穿得不一样,这么独特。”谢宜珊听了一笑而过,毫不在意。事后,那位家长告诉陈秋蓉:“你的女儿很大方,一点也不小气,换成其他孩子早就和我争论起来了。甚至还会责怪爸爸妈妈。”

很多人习惯第一时间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但谢宜珊不会,这和陈秋蓉平时的做法和态度有关。有时候,陈秋蓉忍不住把对老公的火发到女儿身上,她会立即自我检讨,然后主动找女儿认错:“对不起,妈妈因为别的事积压着这个情绪,这时,你的某句话恰好点燃了我,是妈妈没有控制好,迁怒于你。”女儿点点头,陈秋蓉觉得她听懂了。

陈秋蓉希望女儿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所有的问题要先看自己的责任,不要推卸。同时,她认为:“如果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敞开给孩子看,哪怕里面并不全是美好,有缺点和不好的东西,但你是真诚的,当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她也愿意展示给你看。”

周末,有时陈秋蓉要去上课,但女儿想让她留在家里陪自己。她便开玩笑地说:“你有没有发现,妈妈好久没去学习了,行为有点倒退?”谢宜珊咯咯地笑。陈秋蓉告诉她:“虽然妈妈还有不足,但我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努力。你有没有发现,妈妈去学习了,回来和你交流都有变化?”女儿对此十分认同,然后鼓励她,好好学习,专心听讲。

感悟

“自我成长”是家长的终身课程

5年来,在亲友眼里,陈秋蓉改变很大。以前,她是个急性子,女儿顶嘴,气得她想动手打人。现在,她平和了很多,说话、做事不紧不慢,把着急的时间用来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在陈秋蓉家里,到处都有学习的痕迹,窗台上,放着一摞学习笔记,她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翻一翻,让自己长长记性。沙发上,放着她正在看的《联合家庭治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有时工作太疲惫,她看一看书,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陈秋蓉偶尔也会焦虑,但不会持续处在焦虑的状态。对于谢宜珊的学习,她和老公都是默默关注,从不在孩子面前,给她加压。每次考试,她和老公也不会把考试当成多重要的事情,给她强化。“现在孩子还小,平时作业上犯一些小错,只要不影响她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我们就不去计较。比如笔顺笔画写错了,数数数错了,又有什么关系。”陈秋蓉觉得,人都是有欲望的,拥有得越多,要求越高。她在儿科工作,看过很多身患绝症的孩子,因此,对于女儿的成长,健康、幸福是最大的期望。

她发现,身边很多朋友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希望孩子成绩好,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品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要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以及你的行为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陈秋蓉说,很多人成为家长后一味地围着孩子转,失去了“自我”,不再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把自己的价值全部附着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家长会更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也更容易叫孩子反感。

陈秋蓉也走过弯路。一开始,她想拉着老公一起学习,她觉得,自己在努力改变了,老公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当她收不到反馈,反而会有怨气。“因为我有了期待,一旦他达不到,就会失望,其实,还是我自己的问题。”老公尝试了几次后,实在不感兴趣,陈秋蓉就不再强求。但是,老公非常欣赏她的学习热情,也非常肯定她的教育方法。有时,老公在女儿面前夸奖别人家孩子,陈秋蓉递一个眼色,他立马意识到自己不该那么说,会想办法把话圆过去。事后,还会谢谢她的提醒。

陈秋蓉说:“家庭是一个系统,只要其中一个人在变,系统也会来适应你,跟着改变。但不要要求别人为你改变,首先是做好自己。”在她看来,比起“你为孩子做了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对孩子的爱,是父母“成长”的最大动力

——对话太阳岛心理机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梁巧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常常处于“无意识”的状态,遇到状况“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尤其是孩子的成长状态,出现问题再想应付方式。太阳岛心理机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梁巧提醒各位家长,要有“停下来”的意识,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当你没有太多负面情绪给孩子,你才能为孩子赋能。”

家长如何检视自己的育儿理念?梁巧表示,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向外寻,学习好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向内看,通过对自己的探索和好奇,不断去靠近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首先,还是回到调整自身状态上来,觉察自己的能量等级,自我追问,自我确立,明白自己需要做怎样的改变。”

关于家长的自我提升,梁巧给出实际建议:

        1 .家长可以做一些提升情绪能量的日常训练,比如运动、冥想,控制自己的肌肉与肢体,找到掌控感,关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有定力。

2 .坚持写自我关怀日记,每天30分钟,可以给自己定阶段性主题,比如,每天写5条自我肯定,每天写5个能够放弃的事物。

3 .打造高品质的亲子时光,尤其是爸爸要参与其中,如果时间不够,每天15分钟,放下手机,集中注意力和孩子交流,及时给孩子有价值的反馈,“看见”孩子,从生活小事中,肯定孩子的“好”。

梁巧表示,自我探索、认知真实的自己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对孩子的爱,家长才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人生初期的遗留问题。在自我成长里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