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说创作,为意义寻找形象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二版

■苍溪县八庙小学 岳玲

小说创作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认为,在形象中发现了意义(即对生活或人性的新发现),或者为意义找到了形象,就形成了小说灵感。

小说的立意只产生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灵感的真正形成还是为这个主题找到人物和故事。茅盾在《我怎样写<春蚕>》中说:“《春蚕》的主题已经有了,其次便是处理人物,构造故事。”小说立意完成后,接下来一般就是设计人物形象,构造故事情节。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有主题、人物、情节,写作时究竟从哪里开始,是没有定规的。有的从人物入手,有了人物,再构想故事情节;有的先设计情节,再根据情节需要确定人物;还有的从主题思想开始。这里暂且谈谈有了主题之后,设计人物和情节。

怎么设计人物?根据主题的需要,思考“虚拟怎样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这个主题”。再细致一点,可以具体思考这些问题:设计成什么时代的人?设计成什么身份?让人物处于怎样的背景?人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个人物设计能表现主题吗?便于构造故事情节吗?还能更贴切、更有趣吗?用这些问题带动想象与思考,在想象与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对人物形象有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比如,上世纪40年代,沙汀写《医生》,想要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主题。沙汀最先设计了一个医生形象,不舍得用钱、等钱贬值后才拿来做膏药卖的吝啬者的形象。后来觉得不够味,又改成一个善良普通的医生形象。还是觉得不能很好表现主题,后又改成一个不爱钱的对统治者不满的医生形象。这个人物形象设计得好,为后来写出成功的作品奠定了重要基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小说,都是因为作者在立意之后,经历了这样的思考:“怎样的人物形象能表现这个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直接用评论的、概括的语言说出来,需要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呈现。所以,在设计形象之后,还要构造故事情节。需要思考的是:虚构怎样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再细致一点,可以具体思考这些问题:把情节设定在什么时间、空间?设计怎样的情节?怎样让情节更能表现人物和主题?产生怎样的曲折或者突转?怎样为曲折与突转巧妙地埋下伏笔?情节还能更贴切、更有趣些吗?用这些问题带动想象与思考,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可以对情节进行优化和调整。

沙汀要塑造一个不爱钱的对统治者不满的医生形象,用怎样的故事情节来刻画这个人物呢?沙汀构造出的情节是:四川解放前夕,金融大乱,钱不值钱,那个医生在物价飞涨、金元券贬值的情况下,愤怒地咒骂蒋介石是“瘟牛脑壳”,决定用钞票来摊膏药,于是满怀愤恨地将膏药往那张“丑脸”上涂。

小小说要在很短的篇幅内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还要有文学趣味。所以,其故事情节的结构需要更加精巧。茹志鹃指出,小小说“需要比短篇小说更加精巧的结构。人、事铺排简明、扼要,结尾包袱一打开,又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进展和见解。这见解又能寓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值得深思,耐人咀嚼。”

曲折是实现情节美的主要手段,限于篇幅的短小和情节的单一,小小说很难有更多的曲折跌宕,所以更强调有意味的突转。因此,小小说情节的设计常围绕结尾展开,情节变幻、呼应伏笔也都是为了突出意外的结尾。比如,《永远的门》结尾发现墙上的门是画上去的,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引人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立意与人物情节的产生,有时是同时发生的,即使不是同时发生,也只有同时具备这两者,才会产生小说的写作灵感。灵感是一个意象实体,既有作为主题的“意”,也有作为形象的“人物和情节”。仅仅有了某一思想,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形象,写不成小说。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内涵与意义,同样写不成小说。所以,写小说,首先要有一个形象与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意象实体。形成了意象实体,才真正产生了小说的写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