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找准着力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三版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史艳红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在高校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育与其他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从“党的十九大”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教育才有坚实的根基和土壤。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开放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必须从解决“根本问题”的高度,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课程思政”就是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学习与德育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

“课程思政”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全课程”协同育人观。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合力育人模式,实现协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也体现了一种整体育人观。高校培养“完整的人”,就要以整体育人理念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将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需要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强调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课程思政”还体现了一种发展育人观。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来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思路、教材、教法、师资、机制、环境等,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把握课程思政基本规律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理念,它与“思政课程”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回答这一问题,要从厘清二者概念着手。

首先,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大区别。“思政课程”指具体的一门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程思政”不是具体课程的指称,而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一种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各类课程相融合的“大思政”课程观,是“全课程育人”的课程体系。其次,二者最终指向“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育人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工作的三大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在思政育人过程让学生将思想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智育和德育相统一,道德品质的形成要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传授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课堂教学“有棱有角”“有滋有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就是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既要符合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整体需求,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严谨系统的顶层设计、丰富的课程资源、敬业奉献的教师团队以及体系完善的制度保障4个方面着手。

顶层设计是方向。开放大学要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效果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构建思政课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细则。

课程资源是载体。课程体系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开放大学学科分类较多,课程开放性、灵活性、适用性强,应结合自身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授课对象的学习特点,积极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准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切入点,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例如,从开放大学课程实用性强,与学生职业结合度较高这一特点出发,将时代楷模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有机融合到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当代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价值引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激发责任担当;根据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模式,录制一批在线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此为支点,以点带线,逐步形成“点—线—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教育从课堂、线上教学拓展到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构建符合开放大学办学特色的“课堂面授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教师团队是关键。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增强政治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加强师德修养,涵育高尚品德;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此外,教师个人很难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工作,需要整合教师资源,组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融合多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力量。

制度体系是保障。一方面,过程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催化剂”。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增加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效等纳入岗位考核中,鼓励专业课教师进修培训等,多方面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效果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要转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性指标和学生德育素养的增值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