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会留在乡村”——记中江县太安中心校保安分校夫妻教师刘欢、覃林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9期教师周刊(总第3376期) 导报四版

编前

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留不住是普遍难题。新教师在学校锻炼几年后,“翅膀长硬,羽翼丰满”后,会千方百计考调到城市学校。在德阳市相对贫困的中江县,农村学校长期受到这一问题困扰。特别在地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学生人数少的校点,青年骨干教师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城市学校愈来愈强,农村学校愈来愈弱,这是大多数地方面临的共同问题。

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发布,要求多渠道提高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的质量,改善乡村教师的资源配置;2016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这一切,对农村教师意味着什么?又将给他们带来哪些改变?日前,本报记者在中江县太安镇中心学校保安分校,遇到了“80后”夫妻教师刘欢、覃林,他们已扎根乡村10年,成为了“教育脱贫”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文/图

十月的川东北农村安详、美丽。山上的树木还是绿油油的,坝里的稻田已收割完毕,成捆的稻草还立在田里,稻茬整整齐齐,像教室里安静的孩子。在乡村,人气最旺的是学校。每天,总有稚气的童声传出校园,读书声、歌声、欢笑声从一片苍翠葱茏中透出,使乡村更美好、人心更宁静。

风景虽美,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生活方面也不如城市便利。但是,河北省易县的刘欢却爱上了这里,留在了这里,除了风景,她爱上了中江的人、孩子,以及中江的乡村教育。

来到保安,一晃十年

太安镇地处中江县南片山区,距离县城80多公里,每年都有10多名教师选择离开这里。老教师是自然退休,而青年教师要么是“特岗计划”服务期满后,考调入别的工作或干脆辞职,要么是参加公招考调入城区学校。

保安村距离太安镇还有4公里,保安分校作为一所有6个年级的校点,有99名小学生。10年来,刘欢、覃林送走了不少伙伴。今年上半年,最后一个老教师退休离开后,小两口已成为学校“元老”级的教师了,“除了分校校长,他就是学校年龄第二大的了。”刘欢指着丈夫覃林笑着说。

2008年,从宜春学院毕业后,刘欢带着恋人覃林一起到刘欢的家乡——河北省易县一所学校任教。“刘欢是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她父母希望她留在身边。”然而,在易县生活了一个多月,覃林无法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看着爱人实在痛苦,刘欢感动中更是心痛。当年10月,小两口瞒着父母,一起回到四川省中江县覃林的老家,全力备考教师。“我们决定,必须考上公招教师!”覃林说。

2009年,德阳市的教师公招地理学科只招一个人,覃林考了第一名,分配到离家20公里外的这所村小任教。当年,小两口组建了家庭,刘欢也提前“上岗”,成为保安分校的一名代课教师。2010年,刘欢顺利考上教师编制。

这对教师夫妻在保安分校一待就是10年。

条件差,也要留下来

走进刘欢和覃林简陋的小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整洁、简单,唯一的家用电器是厨房里的微型冰箱。“现在条件已经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刘欢笑着说,教师周转房和教学楼都是这几年新修的。

而在2009年,当覃林带着刘欢来到保安分校的时候,小两口内心还是失落的。当时道路还没有硬化,进村道路泥泞,当时保安分校还是老旧的房子,宿舍漏雨,两人只好借乡政府的房子住。

刚来时候,年轻教师少,作为唯一的女教师,缺乏同龄、同性人的交流让外地人刘欢感到孤独和压抑。“生活也比较艰难,我们只有每个周末到太安的镇上和附近的冯店乡去买点生活用品,一周买一次。”刘欢说,当时,她真正体会到李白所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

有一次,刚下了一场大雨,覃林骑摩托车载着刘欢去学校。那天,路面泥泞打滑,摩托车冲下了两米多高的土坡。泥水把摩托车的排气管给淹了,需要把车竖起来才能倒掉里面的泥和水。两人捣鼓了大半天,还是无计可施。这时,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男女老少七八个人二话没说立刻帮他们把车给抬上来了。覃林和刘欢不停向老乡道谢,老乡们笑呵呵地说:“谢什么,不用,你们这些大学生能到我们这里来教我们的娃,我们高兴、感谢还来不及呢!……”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刘欢和覃林,他们认识到——留下来,不辜负村民们的期望,让村里的孩子有书读、有人教,就是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里教书很纯粹”

2013年,刘欢、覃林迎来了小宝宝。一开始,两个人把孩子留在保安,孩子生病了要跑上百公里去就医、看病,很不方便。后来,两人在县城买了房,覃林的母亲在县城帮忙带孩子。

刘欢说,孩子1岁时,有一天突然高烧至40度,村上的医生束手无策,小两口连夜把孩子送到成都医治。因为村小“一个萝卜一个坑”,天蒙蒙亮,夫妻俩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在8点半回到学校,洗把冷水脸就到教室去了。

“在县城买了房,以后会去城区学校么?”记者问道。“我们不愿意进城,在这里教书很纯粹。”覃林带的第一个班有21名学生,现在有17名在读高中,这是最让他们欣慰的一件事。“每年他们都会给我打电话,这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覃林坚定地说。

“乡村的孩子质朴、纯真,只要你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的全部来回报你。”刘欢说。

留守儿童多,问题就多。一天,班上的小丽(化名)把别人存在她那里的5块钱丢了,不知道怎么办,覃林拿出钱帮她还上。“我觉得我用5块钱收买了小丽。”覃林开玩笑地说。小丽后来学习非常努力,“比较遗憾的是小丽父母后来离婚,她的成绩受了影响,考入了不太理想的高中。”

每天中午为学生蒸饭、一起接教室里漏的雨……10年来的点点滴滴,刘欢和覃林都记在心里,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也收获了快乐。

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刘欢就会坐车回县城的家,而作为教导处副主任的覃林却不能回家。“周六是扶贫日,在中江,每个干部教师都有对口帮扶的贫困户,我们会上门宣传扶贫的政策,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时候还得帮他们打扫卫生。”覃林说。

经过10年的历练,34岁的覃林俨然已是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33岁的刘欢担任了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同时还教两个班的科学课程。“现在生活平和而稳定,我们都非常满意。”更让刘欢高兴的是,今年保安分校新来了4个老师,“他们都叫我‘欢姐’,同事们相处都非常融洽。”

“学校89名在岗在编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已占到绝大多数。”太安中心学校校长丁勇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大手笔补充了22名新教师。他们充满朝气,也充满梦想。我考虑的是,怎么点燃他们。为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这批来到边远山村的年轻人3—5年内‘长羽毛、硬翅膀’,在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传承的事业。乡村老教师退休了,覃林、刘欢这样的年轻教师又来了,乡村里的读书声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