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1期校园周刊(总第337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乘着改革的春风砥砺前行
■西昌市第二小学校长 沈光虎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1期校园周刊(总第3378期) 导报三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我,从小享受着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多元,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走上讲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山区工作的7年,我见证了学校校舍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高大楼房的变化,看到了无数山区贫困儿童通过读书考学,从大山走向大都市。在西昌二小工作的4年,我亲历了这所百年老校一次又一次的蝶变。

均衡教育的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大政方针给当地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西昌“黄金十年”的经济腾飞、“铂金十年”的发展规划更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成为彝族孩子的“沈爸爸”

1991年,丹桂飘香的八月,我从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满怀激情来到彝族聚居乡白马乡一个偏僻的土匠村小,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当时,土匠村小需要乘货车4个多小时,再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跋涉2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只有3间破旧不堪的土墙房,教室里没有像样的桌椅,全是由废弃的木板和铁架拼凑而成。

眼前的一切没有吓退我,因为除了简陋的校舍,不通水电的校园,我还看到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看到了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的愿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教会这里的彝族孩子说汉语,教他们文化知识。语言不通,我主动向当地老乡学习彝语,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贫穷的孩子没钱买作业本,甚至没钱买鞋,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我拿出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买学习用品、买鞋,甚至垫付学费。班级里都是寄宿制学生,我也俨然成了这些孩子的“爸爸”。哪个孩子生病了,自掏腰包带孩子看病;孩子们的生活费用光了,都知道“沈爸爸”那里准能借到钱。

在彝族地区工作的3年,我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动上教研课、公开课,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与其他年轻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后来到西昌市农村学校兴胜乡小学、城区的西昌市五小、西昌市九小、西昌市四小学校任教,每一个新的岗位都面临新的挑战,在教学岗位上更加兢兢业业。我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同时大胆使用启发式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在教学上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我也十分清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知识不更新,观念不转换,教法不改进,就跟不上现代教学改革的步伐。于是,我积极参加教育局和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带头上公开示范课,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我还利用休息时间在网上观摩名师公开课,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带领百年老校焕发新活力

2015年10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来到西昌市第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任校长。百年老校是一所学校的骄傲,但对于即将接任的新校长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战。

作为一名校长,既要将学校的优秀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更要推陈出新,开辟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新道路。而多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发展,很多矛盾已日益凸显:新的教育理念和地方教育活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家长对教育行业的误解增多、部分老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这一个个问题犹如一块块巨石压在我心里:应该如何接过二小这根接力棒,带着这个体型巨大的百年老校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向学校的教研团队提出“三段四步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设想,“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注重教育个体、强调亲自参与、形式多样,通过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最终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随之进入课堂,课堂教学随之掀起一股清新之风。

同时,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带领党支部的所有党员,将党建工作和学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实施“党建+制度”“党建+先锋”“党建+课改”“党建+活力”“党建+温情”“党建+文化”的“1+6”党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兴教改、党建强大校的教学新路子。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我自己就是这些提升举措的受益者。我从一名经验缺乏、功底薄弱的年轻教师,一步步成长为西昌市优秀教师,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乘着西昌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了大校到强校和名校的转变,在推进实施“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中,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凉山17个县市,实现了从服务西昌教育到服务整个凉山教育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