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1期校园周刊(总第337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学生研发“彝汉互译” APP 为家乡脱贫致富助力
■曹正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1期校园周刊(总第3378期) 导报一版

算上今年,西南石油大学2016级测绘专业的勒苦伍牛惹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这是因为他在做一件“比回家过节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正集中精力研发一款专门针对彝族人群手机 APP,勒苦伍牛惹把这款 APP取名为“涯悠”,“涯悠”在彝语中是土豆的意思,“我是吃土豆长大,土豆是我们彝族的主要食物,所以我想把‘涯悠’做成我们彝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说起为什么做这款 APP,勒苦伍牛惹告诉记者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西昌的高中。妈妈平时想要给我打电话,只能去村委会找人帮忙。智能手机对她而言,就像一块砖头,因为她不识汉字,不懂汉语。”

那个时候,勒苦伍牛惹就想手机里要是有彝汉互译的软件就好了,可找遍了整个应用商店,他都没有发现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APP。“与外界沟通不畅成了彝族同胞走出大凉山的拦路虎,也是我们彝族同胞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勒苦伍牛惹对此深有体会。

到了西南石油大学读大学之后,昭觉老家的一些亲戚来成都看病、办事,总是要把勒苦伍牛惹喊上做翻译。这种情况多之后,勒苦伍牛惹决定自己设计一款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手机 APP,这样就能极大地方便彝族同胞走出大凉山。

说干就干。2017年初,在勒苦伍牛惹召集下,一个由彝汉族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式成立。经过近两年的运营,团队吸引了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加入,成员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

团队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优势,据了解,团队内主创成员80%是彝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切身的体会。

来自云南楚雄彝族李世财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华学院的大学生,通过朋友的推荐,成了“涯悠”的首批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错误,并主动联系勒苦伍牛惹,一来二去,李世财也被吸纳为团队成员,负责彝语语音助手语言库的搭建。

经过团队一年的努力,“涯悠”1 .0版正式推出,就在大家欢喜雀跃的时候,由于功能单一、语言库数据较少等原因, APP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到市场的好评,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下转2版)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