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2期家教周刊(总第337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618期节目,8085名粉丝追捧,169万的播放量,这个亲子电台温暖了许多孩子——
小蜗牛,你慢慢走……
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2期家教周刊(总第3379期) 导报一版

“亲爱的‘小蜗牛’们,你们好。我是‘蜗牛’爸爸,我是‘蜗牛’妈妈,今天要跟小朋友们分享的绘本故事是《有了机会你怎么做》……”2016年,成都市实验小学家长崔馨予与丈夫丁飞成立了“蜗牛慢慢读书会”电台,名字源于班级名称“蜗牛班”。3年过去,“蜗牛”电台”已拥有8085粉丝,共录制618期节目,总播放量达到169万。崔馨予与丁飞在欣喜之余也感到身上的责任多了一些,“我们能为8000多名粉丝带来些什么?能为教育做点什么?”这或许是“蜗牛电台”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电台成立

教育门外汉的一次成长

丁飞和妻子崔馨予都是从业十几年的专业话剧演员,从文工团转业后,丁飞成为了一名儿童剧的导演。“如果不是读了几百本绘本,丈夫可能不会从事儿童剧的导演工作。”崔馨予说,运营电台是他们意料之外的一次成长,绘本故事让他们离儿童更近,也更懂教育。

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崔馨予和丁飞两人还是教育的门外汉,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直到他们遇上“蜗牛班”的班主任白雪。“养一群孩子,建一个村庄”是白雪的带班理念,她没有在“蜗牛班”设立家委会,而是以项目制的形式,鼓励家长们分享有趣的点子,一起组织活动、参与活动。

“村长”是班上一位拥有100亩荒地的爸爸,在春天来临时,他提议带着学生去“开荒”。于是,全班几十名学生和家长浩浩荡荡来到“村长”家开垦荒地,还命名为“蜗牛农场”,“村长”的昵称也因此而来。

“蜗牛班”还有一位“树皮爸爸”,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储备丰厚,孩子有什么问题都会去找他。

两位爸爸对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也带动了其他家长的热情,纷纷建言献策。崔馨予和丁飞不禁开始琢磨,他们能为这个班的孩子带来什么?偶然间,丁飞发现,班上学生朗读时总会有一些奇怪的腔调,语速拖沓,刻意地抑扬顿挫,听起来很不舒服。丁飞和崔馨予都是话剧演员,普通话是他们的强项。夫妻两人立刻想到了点子:给孩子们讲故事。

2016年,崔馨予从部队转业,和班主任白雪提起这个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亲子电台就这样提上了日程。4月7日,刚好是一个周末,崔馨予和丁飞在手机上下了荔枝 APP,又找了绘本,有些激动又有些迷茫地开始了“蜗牛慢慢读书会”电台的第一次录制,就这样,“蜗牛电台”正式上线了。

意外收获

搭建起孩子与书籍之间的桥梁

“蜗牛慢慢读书会”电台初期的粉丝就是“蜗牛班”的同学,每天听故事,是班上几十名同学的“必修课”。

那时刚好是崔馨予和丁飞的工作空档期,两人在家没事就录节目,尽量每天保持更新故事,有时兴趣来了,还能多录几个故事。两人也会根据故事内容分工。如果是角色多样的故事,就夫妻配合,一个念旁白,一个扮演角色;遇到讲述类故事,丁飞的声音更适合,就一个人负责。“录制5分钟的节目不需要太长时间,从录制到剪辑可能只需要25分钟。”崔馨予说。想到每天有孩子伴随着他们的声音进入梦乡,崔馨予和丁飞就感到格外幸福,可他们没想到,电台的意义还不仅于此。

一天下午,丁飞接女儿放学,路上碰到一名家长向他表示感谢。原来,这名家长的儿子每天都听“蜗牛电台”的节目,尤其是章节小说,听得上瘾。可一周更新一期太慢了,孩子等不急,就催促他去买这套丛书。孩子本身不爱看书,没想到,在“蜗牛电台”的影响下,孩子走进了阅读的世界,成为了忠实粉丝。

丁飞的朋友也纷纷反馈孩子听“蜗牛电台”后的转变,有一个孩子特别痴迷于《包公案》,反反复复听,欲罢不能。这些事给了丁飞和崔馨予极大鼓舞,“一开始,我们只是想为班级做点事,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没想到误打误撞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丁飞说。

在崔馨予看来,这也许是一种注定的结果。“小朋友一开始都看不进去书,但他们喜欢听故事。所以,搭建起孩子与书籍之间的桥梁,也渐渐成了‘蜗牛电台’的使命。”如今,“蜗牛电台”已播出618期节目。大部分以绘本故事为主,也包含一些儿童文学、论语故事、三十六计等桥梁书。语文老师白雪负责推荐图书,她努力丰富着电台的“书库”,希望它可以辐射更多年龄段的孩子。

丁飞也尝试录制过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书籍,“可惜播放量不如故事节目高,但也不乏一些粉丝。”丁飞说,“不停地丰富内容,扩大电台体量是因为班上的孩子在渐渐长大,他们需要看一些桥梁书籍以及篇幅较长的儿童文学。所以我们也在突破,希望‘蜗牛电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两次危机

粉丝的关注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蜗牛电台”也遇到过“生存危机”。第一次危机源于技术问题。在文工团工作多年的崔馨予和丁飞,对节目录制的效果有一个预期目标,可手机录制音效实在太差。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崔馨予在淘宝上购置了一个外置话筒,可一旦使用专业音播放,效果依然不佳。崔馨予和丁飞也想过找录音棚,但录制一次就要300元,高昂的费用让夫妻两人望而却步,只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节目做到最好。

为此,丁飞还试着学习音频剪辑。“我平时的工作是在台上表演,配乐、剪辑属于后期,没有学过。隔行如隔山啊。”丁飞看着剪辑软件上的各种“小按钮”,一头雾水,好在文工团有音响师,与他都住在单位宿舍,楼上楼下,丁飞一有空就跑到音响师家里求教。

“也有闹过笑话的时候。”崔馨予记得,好几次两人刚录完一个故事,丁飞正用软件为故事配乐,不知摁错了什么键,录好的文件没了,两个人只好重新录。“直到现在我也只会一些简单的剪辑,还没有搞清楚这个软件的全部使用方法。”丁飞打趣,不过这些剪辑已足够“蜗牛电台”的节目录制。

“蜗牛电台”遇到的第二个生存危机是在2017年,崔馨予怀二胎。崔馨予怀孕时依然坚持录制,可二胎出生后,她就分身乏术,只好中断节目。没过多久就有粉丝在后台问:“怎么好久没有更新?好希望听到新的故事。”班上学生的作业单也少了“听蜗牛电台”一项。这些事让崔馨予感到失落,她照顾孩子的时候也会想,什么时候能恢复电台,继续给大家讲故事?

白雪对这些变故感到理解,“电台成立的时候大家刚好有空,可时间久了,每个人越来越忙,有自己的事情,这些变化不在预期范围内。”但白雪、崔馨予和丁飞三人都没想过放弃电台。“有时遇到乡村老师、学生,发现他们通过电台听了那么多故事,就大受鼓舞,想将这件事坚持下去。”白雪说。丁飞也常常看着“8085”这个粉丝数量想:“我们被8000多个粉丝关注着,就要对他们负责。”

半年后,崔馨予终于可以从照顾孩子中腾出手,她立马和丁飞协调时间,录制节目,“蜗牛电台”又重回正轨。

新的愿望

让父母成为更好的大人

3年来,“蜗牛电台”的节目体量已经非常丰富,足够陪伴一个孩子从5岁到10岁的成长,如果要继续发展,就需要突破性的转变。

“‘蜗牛电台’的粉丝不仅有孩子,还有大批家长,能为家长带来什么,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目前,白雪认为缓解家长焦虑是“蜗牛电台”新的使命。她发现,许多家长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或教育理念不够理智,陷入一种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孩子,使孩子无时无刻不被成绩、考试的阴影笼罩,甚至失去自由阅读的时间。“如果我们可以在节目里分享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给家长提供教育方法,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状。让父母成为更好的大人,孩子也会跟着轻松许多。”白雪说。

崔馨予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转变。“我就是一个比较焦虑的家长,平时会听一些心理课程,看一些相关书籍。如果家长没时间,我们可以在节目中分享这些书的内容。”这一类节目制作并不容易,需要专业人士去剖析,合作录音。当下他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者,试图慢慢攻克这些问题。“近期,这类节目就会上线。”崔馨予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亲子电台破土而出,一些优质电台扩大市场、融资,形成品牌效应,但“蜗牛电台”创始人却希望它可以一直以公益的形式存在,静静陪伴孩子成长。“‘蜗牛电台’是家校合作的一次尝试。家长抛出一个教育的‘idea’,这个‘ idea’就像一辆共享汽车,搭载感兴趣的人一起同行。”白雪认为,这是家校合作最好的状态,通过打破教育的常态模式,吸引更多有趣的人加入教育行业。

出于种种原因,公益形式或许能让“蜗牛电台”永葆初心,走得更远。“‘蜗牛电台’不仅是一个网络电台,它还是蜗牛班的重要记忆。”白雪说,她和崔馨予、丁飞都希望,电台可以随着蜗牛班孩子的年纪增长而不停成长,最好可以服务这些孩子到18岁,成为一个长情陪伴的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