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3期教师周刊(总第338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定义“新课堂”探索“新教学”——成都市石室中学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展示观摩会侧记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3期教师周刊(总第3380期) 导报二版

近年来,全球化、智能化发展迅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高考新政以及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固化的教学形式,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推动下,应怎样转化为顺应变革的新教学形态?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新挑战,学校和教师又该如何应对?

近日,2019年全国高中新教学联盟第二届学术论坛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展示观摩会在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专家、教师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共同探索适应新高考的“新课堂”与“新教学”的变革之道。

■本报记者 陈朝和 周睿 文/图

课堂速递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什么样?活动中,来自全国12所知名高中的名师们带来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5大学科的优质示范课,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方式,选取新教材中的典型教学案例,创设情境和任务,重新定义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课堂”。记者现场观摩了语文课和数学课,深受裨益。

务实的语文课:从问题教学走向任务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常常是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文字、文学、文化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解读。新课程要求老师把问题意识进化到2 .0阶段,变为任务意识,引导学生去解决真实情境下的任务,提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怎样从问题意识走向任务意识?活动中,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主题的3堂语文课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成都市石室中学刘青老师带领学生从认识不同媒介特点,到比较单一媒介与跨媒介的表达效果,最后学会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意表达,层层深入地完成学习目标。

借石室中学建校2160周年之机,刘青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推出一期微信,以在校学生的视角,向校友展示今天的石室中学。带着这个任务,刘青出示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4种媒介材料呈现的石室中学,请学生分享从中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比较单一媒介的呈现效果,学生直观认识到不同媒介在信息呈现上的优劣势。随后,刘青展示了跨媒介表达的两个样本,引导学生关注跨媒介表达中不同媒介的主次安排。掌握了基本知识点,最终的“创意表达”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这3则足球赛战报分别出自足联官方、懂球帝 APP和《人民日报》,你们能正确连线吗?”课堂一开始,广东实验中学杨姗老师就抛出了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领学生寻找不同媒介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从不同的行文风格中,学生很快猜出了答案。杨姗抓住机会加深学生印象,给出两组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材料,让学生分析异同,顺利得出“定位不同,侧重点就不同;类型不同,语言特点就不同”的规律。

课堂到这里开始进入任务环节,杨姗拿出准备好的具有成都特色的“熊猫邮局”明信片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运用所学规律,分别以成都市市长、石室中学学生电视台和邮局的身份写出熊猫邮局的亮点。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到接受信息时要学会思考,不盲从。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吕丽婷老师的课堂,更是全程贯穿了任务教学。她用陕西榆林学生集体牛奶中毒事件为题,请学生模拟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上,有“主持人”“媒体记者”,还有“学校、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局、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角色设定搜集资料,进行符合身份的发言。

“学校在牛奶的存储和发放上有没有漏洞?事件发生后,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牛奶是学校自己订购,还是由教育局统一订购?”“涉事品牌是否资质齐全?”……“记者们”的提问犀利又直击核心,“新闻发言人”也准备充分,从容作答。有“发言人”还播放了自己搜集到的一段事件现场的音频,让回答更有说服力。

角色扮演游戏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运用多种媒介查找、筛选信息的方法,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表达,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活起来的数学课:在互动中教与学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

只有这对话还能把人拉回那“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传统课堂上。如今,教室的格局不再被“种秧苗”似的分割,学生5个一组围坐成团,小组意识在这样的空间布局里潜移默化引导着学生分工合作的自觉性。

数学学科分会场,围绕“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主题,成都市石室中学廖承志、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陆贤彬、浙江省镇海中学李晓东3位老师分别带来了各自精彩的课堂展示。

“雨水槽是一种常见的房屋配套设施……如何设计它才能符合排水量、物业、住户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陆贤彬在课堂一开始,给了学生一篇“阅读课文”,抛出这个实际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浏览、讨论后,得到两个情景问题:“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解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方程”。

通过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堂设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互动中,学生具备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具体数学模型的能力。

廖承志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基地班的学生。据他了解,该班学生数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具有较为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但对各知识间联系的探究归纳、抽象概括、拓展推广能力还有待提升。为此,他“定制”了教学模式,以期“对症下药”。

“请大家花3分钟独立解答问题4,小组讨论收集不同的解法,小组长上传成果。”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就“关于 x的方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问题开始了认真作答,讨论。

多媒体屏幕连接着每个小组的平板电脑,廖承志走下讲台,挨个小组观察询问,并用自己手中的平板电脑拍下小组成果,投射在大屏幕上。各小组思维碰撞的成果成了全班都可以分享的果实。

“来,小组长讲解一下成果”“其他小组有不同解法的请补充”。一时间,学生成了“小老师”,肩负着小组的智慧成果,同大家分享,甚至博弈。一旁的廖承志只负责组织协调,整理学生思路。互动提供了参与感,学生也在其中获得了认同感和成就感。

“这位同学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从代数的角度把这个不等式解出来了。还有其他解法吗?”李晓东在学生使用初中的方法解答出题目后,通过软件,引导学生观察抛物线上 P点横纵坐标的变化。

在给予学生5分钟小组探究后,李晓东总结:“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函数是核心,零点为纽带,可以通过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和不等式问题。”他以具体的习题为例,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深入认识了“函数主线下,方程不等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以单元分割的数学知识联系成为有机的、系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函数思想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分享

活动现场,除了精彩的示范课之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所教育制度研究室主任陈金芳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还通过讲座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对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解。

对接新课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深度解析新课标和新教材,才能构建适应新高考的“新课堂”,推动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陈金芳从宏观层面为老师们解读了高考改革新动向,帮助老师们更加广泛、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研究新课堂。

“现在的教育大环境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转型,给我们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教育也要转型。”陈金芳说,新时代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陈金芳认为,新高考给学校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和教师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文理科的界限被打破,除统考科目以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科目参加高考,且考试内容将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不再僵化,录取方式也有所创新,“两依据、一参考”将真正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格局,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高考必然伴随着课标和教材的修订,如何全面、透彻地理解新课标也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新课标优化了课程结构、提出了新的学业质量标准、增加了课程指导性、细化了评价目标,而它最突出的亮点是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陈金芳说,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衡量。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陈金芳给出了4点建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指导性意见,学习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核心素养的权威解读,研究新高考区域各学科试题以及参加校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她特别强调,对学校来说,各学科组应该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一些统一的行动方案。

落实核心素养只是新高考改革的其中一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选课走班以及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陈金芳说,以选课走班为例,选课不仅涉及到学生报什么专业,还涉及到他们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因此,选课不应仅仅以分数为依据,还需要考虑自我认知、职业理想、社会需求等因素,要了解高考政策,了解大学专业和职业愿景。学校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依据个人发展愿景和兴趣自主选择。

面对新高考带来的种种变化,校长、教师又该怎样应对?陈金芳的答案是,对校长而言,要做好关于课程设置和走班模式的顶层设计,做好教师的培训与管理以及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则是角色转型,教师要努力向开放型教师、民主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伦理型教师转变。

从育分到育人:高考新政下的教学变革与创新

高考改革改的不是考法,而是育人模式和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唯分数论”早已过时,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唐晓杰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为老师们厘清“新高考、新课标、新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他直言:“校长、老师不能老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抬头看看我们的远方在哪里?”

望向远方离不开对如今趋势的观察。本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重要国际组织在教育上的举措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教育的“公平”和“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表现为关注惠及全民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表现为完善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分数不能等同于教育质量,需要重构教育质量的内涵,更多的聚焦于未来社会人才的核心素养。

唐晓杰表示,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有教无类;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八大理念”将会成为指导和引领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

新高考对中学教育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唐晓杰表示,高考已不再是一场集中安排的考试,以上海为例,外语一年两考,还有贯穿高中全学程的学业水平考试。在相当程度上,新高考决定并影响着高中教育的基本安排,如课程格局、师资配置、教学难度等。

新高考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学科知识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变化,教学怎么办?课堂怎么办?唐晓杰分享了三点思路。

首先,需要认清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弊端。他指出,传统教学有着简单方便、经济快速、省时省事、利于应对考试等优点。但长期来看,传统教学效率低、效期短、范围小、层次低等弊端明显,欠人性化,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其次,教学创新意味着对学生、知识与意义三者重新界定。教师要了解学生,从而构建教学生态,让学生的特点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新高考下的新课堂意味着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意义”和“讲道理”。课堂上,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对话”来共构知识。

第三,从育分到育人,这意味着转变教学行为,构建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教学行为的转变意味着诸多导向的变化,包含结果转为过程导向、对答转为对话导向、知识传授转为学习指导导向、教学的模式化转为教学的层次化和个性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