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3期教师周刊(总第338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管用“无障碍” 成长“无差别”——成都市双流区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探索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3期教师周刊(总第3380期) 导报三版

“如何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管聘机制?怎样让教师正向、有序、合理地流动?怎样建设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3个涉及到“人”的问题,无论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山区县,还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都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城乡融合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愈来愈紧迫,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希望有所突破。作为全国百强县、四川省10强县,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区在教师的“管、用、培”3方面下足功夫,在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上,交出了一张“双流答卷”。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文/图

双流区实验小学数学老师胡伟在上公开课

区管校聘“一体管理”——

把“学校人”转为“系统人”

今秋开学,青年教师朱娅琳拿着一页“派遣通知书”来到20公里之外的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报到。她2017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成为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的一名音乐教师。今年,因为协和实小缺音乐教师,她服从分配离开县城,为协和镇的孩子们服务了。

除了朱娅琳,今秋还有几名教师拿着派遣通知书完成了调动。“现在不需要繁琐手续,也不需要转工资关系,教师流动实现了‘无障碍’。只要经过教育局批准,一张‘改派通知书’就可以对‘区管校聘’的教师重新进行派遣。”双流区教育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江世海介绍了双流区深化“区管校聘”改革的做法。

2011年8月,“区管校聘”正式启动。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双流区将新招聘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均纳入集中管理范畴,现有区管校聘教师623人,占义务教育段教师的1/4。9年的推动过程中,教师按照“编在中心,岗在学校,人在系统”形成一体化管理。

编制在中心——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纳入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实施新教师的引进、签订教师人事聘用合同、支付教师工资,管理教师档案;组织教师在系统内应聘派遣,交流调整、协调处理岗位竞聘落选人员和退出人员。

岗在学校——各学校根据分编制设置岗位,组织开展岗位竞聘。各学校负责进行教师岗位竞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教师日常管理,教师考核管理、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晋职晋级,培训提高等相关工作。

人在系统——区管校聘教师不再是“一校所有制模式”,转变为教育系统的教师身份,即“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教师享有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应当遵守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区域内交流调配。近3年,区管校聘教师用人学校改派14人。

“我们实行‘学校—学区—区域’三级竞聘,先由学校组织内部一级竞聘;落聘人员在学区联盟体学校进行二级竞聘,再次落聘人员由区教育局负责组织进行全区三级竞聘,对三级竞聘落聘教师,按照《双流区教师退出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江世海说。

过去,新教师进入一所学校之后,如果自己不提出要求,基本很难离开这所学校。负责区管校聘工作的李健说,“区管校聘改变了这种状况。人事(工资)关系放在中心,教师就是教育系统的人,而不属于某个学校。”他举例说,某老师刚工作时分配到初中教英语,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初中教学。后来,中心将他调配到附近的小学任教,让他重新找到了作为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满足个体需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学科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是把“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更大需求。李健介绍,农村学校金桥中学几年前还有近800名学生、66名在编教师,现在学生已减少了近300人。多出来的教师怎么办?区管校聘后,将富余教师进行改派和重新安置,既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教师缺口压力,又优化了学校的学科资源配置。

“教育局将区管校聘管理和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双流区教育局每年的目标考核,实行量化管理,与学校目标考核绩效挂钩,促使学校区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能落到实处。”江世海说,9年来,通过区管校聘,全区教师实现了在较大范围内交流互动,区内学校在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合理调整,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差距。双流区也成为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教师交流“无障碍”——

下好城乡教育“一盘棋”

基于“区管校聘”深入改革,双流区教师交流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区县,将优质资源辐射出去,我们要搞好‘区域内教师交流、圈层教育融合交流、对外民族支教交流’3项工作。从最初的城乡师资轮岗交流人数28人增加到现在的184人,总计已达3900余人次,其中,骨干教师占交流数的27%以上。”江世海表示,教师交流工作成为统筹城乡教育“一盘棋”的最有力措施。

区内交流:激发干部教师活力

双流区教育局根据全区教育现状,制定了《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意见》。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专门负责全区教师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考核和统计。同时,组建城乡教育联盟,各联盟结对学校落实全区交流责任目标。

各交流学校要确保交流教师有午休室,对远道教师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报销交通费。交流教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和教师绩效考核。对交流工作考核良好的教师给予5400元/年的工作补贴,优秀的为6000元/年。交流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城市学校等名优学校教师评定中高级职称时,必须有一年以上的交流经历。

10月22日,走进位于黄甲镇的双华小学校园里,就走进了浓郁的校园竹文化中。9年间,这所原村小已华丽转身,不但成为独立建制的完全小学,还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双流区窗口示范学校,2017年创建为四川省文明校园。师生接待过“汉语桥”活动中的英国中小学校长;泰国水晶树学校与该校结为友好学校;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校长研修班到校参观;仁寿、邛崃、青白江、巴塘学校校长到校跟岗学习;学校多次承办区市级以上的课程研讨展示活动。

2010年起,双流区教育局加大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力度,先后从各校抽调人员,派出区学科带头人李顺榕、省优秀教师夏雪梅到双华小学任校长,区学科带头人杨东宇、肖琦任副校长,区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持续派出各科骨干团队12人进行示范引领,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双华小学也派出教师9人外出顶岗交流学习,两年后返回学校都成为骨干教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学校学生从376人增加到1294人,教职工从18人增加到87人,52人次被评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秀。教师交流让双华小学尝到甜头,并争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

双华小学的华丽转身,是双流区义务教育从扶薄、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了有效开展教师交流,双流区教育局组建了7个城乡教育联盟,囊括了全区21个九义段结对学校。各教育联盟集团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制定联盟合作交流章程、方案、管理考核方案,教师交流工作在全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双流区实验小学教育联盟为保证教育联盟集团内各结对学校的学科平衡,确定以集团大排课的形式来安排。这样的轮岗交流,成为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双华小学音乐教师不足时,实小就派出音乐教师杨静去交流顶岗。2017年,金桥小学因缺少英语教师而不能正常行课时,实小以英语组为主体,派出成都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叶绿老师,学校骨干易小欢、赵丽娜轮流到金桥镇上课,保证了金桥小学英语教学顺利开展。

区外交流:将优质资源辐射出去

城乡教师一体化,还需要走出双流区,将优质资源辐射到偏远地区、民族地区,为中国教育公平尽应尽之力。

10月9日,乐至县2019年第二批学校干部、骨干教师到双流区挂职(跟岗)学习。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成都、资阳要实现教育同城化,双流和乐至教育结对发展。两年来,乐至县先后选派了6批学校干部、骨干教师到双流区挂职(跟岗)学习,全面提升了乐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甘孜州巴塘县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2年双流与巴塘结对以来,在8年的精准扶贫支教工作中,双流区陆续选派优秀教师到巴塘顶岗支教、名师培训、送教下乡、结对交流。支教教师来到高原,迎难而上,平均每周课时在20节以上,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双流的支持下,巴塘县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检查验收,连续3年荣获甘孜州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与此同时,在双流区与青白江区区域教育联盟互动发展的圈层融合工作中,由双流区领办托管学校增至4所(福洪小学、华严小学、玉虹小学、日新小学),双青结对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各14所,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人员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加强。自2012年起,双流区派出干部挂职顶岗交流40余人次,结对学校交流的专任教师共计1960名。

“教师在区、市、省内,甚至国内、国际的交流频繁,使得教师活力显现,交流学校品牌效益凸显,逐步实现市上提出的‘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辐射一个地区、探索一种模式’的工作目标。”双流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专业成长“无差别”——

教师培训“一碗水”端平

在双流,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一切工作由“双流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牵头管理。“教师培训不分城乡、没有差别。我们设中学室、小学室、职教室、教师发展室和理论室等部门,向全区所有学校提供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质量监测、咨询服务。”该中心副主任赵剑云说。

“在双流,对新教师的培训长达一学期。”职后培训的第一关,双流就抓住了教师“站稳讲台”的第一个“牛鼻子”。

今年从8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季学期结束,双流近500名新教师会接受5大模块的培训:集中专题培训、校内师徒结对、网上远程学习、课例研讨实践、成果汇报展示。

“集中专题培训就有7天,安排在7个周六,就听课议课、教学设计、课堂、班主任、心理健康、科研常识等各方面对新教师进行讲座;网上远程学习则是根据学科、学段,在中国教育网上对教师进行教材、课标的培训;课例研讨培训是将新教师分成学科小组,由学科教研员带队上课,希望在教研员手把手帮扶下,教师能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实操行为;最后,他们一学期内能站稳讲台,对学校其他教师也是一种‘倒逼’。”赵剑云说。

2009年开始,双流区研培中心扎实推动了区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10年来,按照“成熟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共有27个名教师工作室建成,共有679名学员参加研究。工作室管理要求做到精细化,每月提交工作进度,要体现出学科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从2017年起,研培中心每年举行全区学术年会,每一个工作室都要在年会上按照要求提炼教学主张,展示学术成果。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赵剑云比喻道,在每年的学术年会上,各工作室都要以课堂教学展示、论坛沙龙、讲座报告的形式汇报一年的工作硕果。“这个过程使学员成长,也推动了导师成长。比如,周晓玲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她个人也从市特级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和双流区唯一的正高级教师;刘勇领衔初中语文工作室后,他也被成都市选为‘未来教育家’后备人选;郭晓渠也成为了省特级教师……4名学员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双流对名师工作室学员的遴选是着眼全域,不分城乡。只要有主动学习愿望的、在专业发展上有强烈内驱力的教师都可以自主报名参加,经过学校推荐、导师选拔,笔试、面试等环节,由研培中心统筹。现在,进名师工作室成为‘香饽饽’,不少校长想给自己学校的教师‘开后门’,不少人愿意来当‘旁听学员’。”赵剑云介绍,区财政按照每个工作室每年活动经费5万元的标准足额拨付,每年此项目就有150万元的经费保障。

为了将名师工作室的作用辐射到更多学校,研培中心还成立了“特级教师讲师团”,每年两次送教到乡镇、街道。“我们送教有4个特点:按需送教、主题聚焦、立足课堂、方式灵活。送教活动要求名师工作室提供精心打磨的成熟课程,各学校根据需要来选择。”比如,棠湖小学罗莉语文名师工作室就将整本书阅读开发为课程,受到很多学校青睐。

彭镇幼儿园园长韩玥在给巴塘县幼儿园的孩子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