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5期校园周刊(总第338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把娃转回到家门口学校了”
——黑水县木苏乡中心校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董志文 文/图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5期校园周刊(总第3382期) 导报一版

日前,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距黑水县城约30公里外的木苏乡中心校,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一路颠簸,在高山深谷中穿梭,盘山公路沿着河流弯转而下,路边就是水路湍急的猛河,长时间的山路让记者感到了身体的不适和疲惫。……一路颠簸后,终于来到位于猛河河畔的木苏乡中心校,刚进校门,就被校园里的各种文化建设展示标语吸引,驱散了记者一路的疲倦感。

走在教学楼的走廊,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见老师正在用信息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教学 PPT,这一切都让人差点忘记这是一所位于大山深处的乡镇学校。

“这种景象,放在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木苏乡中心校教导处主任陈坤回忆,以前的校园,就是在一块坑坑洼洼的土坝上,也没有活动设施,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打造,学生就在泥巴里头玩,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无从谈起。

随着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以来,通过集中办学,木苏乡中心校新建了教学楼,操场也重新硬化,并建起了标准化篮球场和运动跑道。微机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相关功能室也得到完善。硬件条件好起来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迫在眉睫。

“老师好,老师好!……”走在校园,时不时听到学生给记者礼貌地打招呼。陈坤介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前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教学生怎么做好一件小事。“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以前学校发展没有特色和内涵,老师外出交流时,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而现在,大家都喜欢讲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习惯养成教育情况。”木苏乡中心校校长何金生说。

学校的硬件实施完备,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山区学校留不住人才,教师水平不高,流动性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是困扰该校目前发展的瓶颈。

陈坤谈到,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偏远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有效方式,能让大山深处的学校接受到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让民族地区学生和外地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校语文教师陈国蓉回忆起,过去的教书生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老师的全部,时间久了,感觉自己都快与外面隔绝了,也不知道外面的教育怎么样。虽然学校也曾组织外出培训,但一来一回很容易耽误学校教学工作,而现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信息化电子屏,联上网络,随时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

黑水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成介绍,近年来,黑水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教师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教师们的获得感大大增强,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过去留不住人是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而如今通过深入推进一系列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曾经打算离开的教师也愿意留下来了。”何金生喜上眉梢地说。

通过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双管齐下,木苏乡中心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学校周边的三择让谈及学校的变化如数家珍:“以前,我都将娃娃送到茂县去读书,还在那边租房子陪读,自己也没有时间打理家里的果园。如今,木苏乡中心校的设施、老师和教育质量跟茂县学校不相上下。我又把娃娃转回到家门口学校了!”她说,如今自己也可以腾出手种点经济作物,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何金生谈到,过去“读书无用论”盛行,家长对教育不重视,很多时候,老师要走进村民家中挨个做工作,求家长送学生来学校上学。但近年来,随着集中办学的优势凸显,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开学报名时,家长络绎不绝前来咨询。

“近年来,黑水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全面改薄、东西协作、省内帮扶等重大项目。过去很难补的短板,现在都一一补上了,这些措施和项目给黑水教育的面貌带来了喜人的变化。”黑水县教育局局长罗建忠感慨地说。